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局域网(LAN)、城域网(MAN)论文

时隙自协商的E1/以太网协议转换器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注释表第10-11页
1、绪论第11-1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组织第13-14页
2、以太网标准与El标准第14-28页
    2.1 以太网标准(IEEE802.3)第14-23页
        2.1.1 IEEE 802.3子层与OSI参考模型物理层的对应关系第14-15页
        2.1.2 各个子层数据处理流程第15-23页
            2.1.2.1 介质无关接MII第16-18页
            2.1.2.2 物理编码子层PCS第18-20页
            2.1.2.3 物理介质连接子层PMA第20-23页
            2.1.2.4 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第23页
    2.2 E1标准(ITU-T)第23-28页
        2.2.1 E1帧结构第24页
        2.2.2 E1 CRC复帧结构第24-26页
        2.2.3 CRC第26-28页
            2.2.3.1 生成多项式第26页
            2.2.3.2 移位寄存器电路第26页
            2.2.3.3 编码过程第26-27页
            2.2.3.4 解码过程第27-28页
3、系统总体设计第28-32页
    3.1 系统设计目标第28页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第28-32页
        3.2.1 硬件功能模块设计第28-30页
            3.2.1.1 RC7222芯片介绍第29-30页
            3.2.1.2 STR71XF芯片介绍第30页
            3.2.1.3 MAX ⅡEPM240逻辑器件第30页
        3.2.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第30-32页
            3.2.2.1 时隙远程配置客户端程序第31页
            3.2.2.2 时隙远程配置服务器端程序第31页
            3.2.2.3 时隙自协商程序第31-32页
4、硬件具体实现第32-64页
    4.1 MCU第32-37页
        4.1.1 EMI内存映射第32-37页
    4.2 RC7222的功能实现第37-49页
        4.2.1 RC7222 E1接口实现第38-44页
            4.2.1.1 E1接口的选择第38页
            4.2.1.2 E1线路编码设计第38-39页
            4.2.1.3 E1帧的配置第39页
            4.2.1.4 E1时隙分配第39-42页
            4.2.1.5 E1备用时隙第42-43页
            4.2.1.6 E1接口管脚说明第43-44页
        4.2.2 RC7222以太网接口第44-46页
            4.2.2.1 MⅡ接口实现第44页
            4.2.2.2 接收和发送时序第44-45页
            4.2.2.3 以太网MAC层工作模式配置第45-46页
        4.2.3 网管接口(I2C)第46-48页
        4.2.4 RC7222外接存储器第48-49页
        4.2.5 定时模式第49页
    4.3 MⅡ接口到RJ-45接口的转换第49-52页
    4.4 CPLD逻辑实现第52-64页
        4.4.1 VHDL语言第53-54页
        4.4.2 EMI并行读写模块第54-56页
        4.4.3 I2C串行读写模块第56-64页
            4.4.3.1 Master设备向Slave设备发送起始脉冲信号第57-58页
            4.4.3.2 Master设备向Slave设备发送数据第58-59页
            4.4.3.3 Slave设备向Master设备发送响应第59-60页
            4.4.3.4 Slave设备向Master设备发送数据第60-61页
            4.4.3.5 Master设备向Slve设备发送响应第61-62页
            4.4.3.6 Master设备向Slave设备发送停止脉冲信号第62-64页
5、网管软件具体实现第64-76页
    5.1 客户端软件第64-66页
    5.2 MCU代理服务器软件第66-68页
    5.3 系统配置工作流程第68-76页
        5.3.1 客户端发送请求PDU第68-69页
        5.3.2 近端设备MCU处理请求PDU第69页
        5.3.3 近端设备MCU将时隙设置存入flash第69-70页
        5.3.4 近端设备MCU设置RC7222时隙寄存器第70-71页
        5.3.5 近端设备MCU读取RC7222时隙寄存器第71-72页
        5.3.6 远端设备与近端设备E1时隙自协商机制第72-76页
            5.3.6.1 内建机制交换寄存器的值第73页
            5.3.6.2 E1时隙自协商状态机第73-74页
            5.3.6.3 远端设备根据近端设备配置时隙第74-76页
6、系统测试第76-81页
    6.1 时隙自协商测试第76-77页
        6.1.1 测试目的第76页
        6.1.2 测试环境介绍第76-77页
        6.1.3 测试结果第77页
    6.2 数据文件传输测试第77-81页
        6.2.1 测试目的第77-78页
        6.2.2 测试环境介绍第78页
        6.2.3 测试结果第78-81页
            6.2.3.1 ping测试结果第78-79页
            6.2.3.2 文件传输测试结果第79-81页
7、论文总结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进的克隆选择算法及其在控制器参数整定中的应用
下一篇:贵州花溪迎宾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