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杨嵩林学术历程和思想研究--基于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视野①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图表目录第9-11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1.1 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研究的有益补充第13-14页
        1.1.2 促进近代建筑史教学的发展第14页
        1.1.3 推动西南地区建筑史学史和建筑学家的研究第14-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对近代建筑史学研究史的研究第15-16页
        1.2.2 对建筑学家和建筑师的研究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1.3.2 口述历史研究法第18页
        1.3.3 历时研究法第18页
        1.3.4 比较分析研究法第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8-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21页
        1.4.2 研究框架第21-23页
2 少时成长历程及求学经历(1934——1984)第23-39页
    2.1 儿时的成长历程——四处辗转第23-25页
        2.1.1 出生地北平第23-24页
        2.1.2 少时辗转东北第24页
        2.1.3 家庭的爱国熏陶第24-25页
    2.2 求学历程——“强国”理想第25-31页
        2.2.1 哈尔滨技术专门学校求学第25-26页
        2.2.2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求学第26-29页
        2.2.3 同窗好友第29-31页
    2.3 早期工作经历第31-37页
        2.3.1 毕业留校第31-32页
        2.3.2 结成伉俪第32页
        2.3.3 进入建筑历史研究的殿堂第32-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3 探索期——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初期(1985——1989)第39-61页
    3.1 探索期的研究背景第39-44页
        3.1.1 近代建筑史研究溯源——1980 年代以前的研究第39-41页
        3.1.2 改革浪潮推动重新起步第41-42页
        3.1.3 建筑历史研究所学术研究的恢复第42-44页
    3.2 探索期研究活动第44-46页
    3.3 探索期学术研究成果第46-60页
        3.3.1 对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第47-54页
        3.3.2 对中国近代建筑师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第54-58页
        3.3.3 对近代建筑研究的方法总结第58-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成熟期——深入研究,形成系统(1990——1997)第61-79页
    4.1 成熟期的研究背景第61-62页
        4.1.1 社会转型促进多元化发展第61页
        4.1.2 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发展第61页
        4.1.3 建筑历史研究所的发展第61-62页
    4.2 成熟期研究活动第62-64页
    4.3 成熟期研究成果第64-78页
        4.3.1 对重庆近代建筑的研究第64-71页
        4.3.2 对近代建筑与文化的研究第71-75页
        4.3.3 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的系统梳理第75-77页
        4.3.4 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传承第77-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5 拓展期——传承延续,致力保护(1998 以来)第79-95页
    5.1 拓展期的研究背景第79-84页
        5.1.1 社会关注推动发展第79页
        5.1.2 学界响应完善系统第79-81页
        5.1.3 建筑历史研究所的新发展第81-84页
    5.2 拓展期研究活动第84-85页
    5.3 拓展期研究成果第85-93页
        5.3.1 对近代建筑保护的研究第85-91页
        5.3.2 对近代建筑发展“误区”的探讨第91-92页
        5.3.3 对近代重庆建筑深入研究的指导第92-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5页
6 杨嵩林学术历程与思想评析和启示第95-101页
    6.1 杨嵩林学术历程评析第95-97页
        6.1.1 信念:北南辗转,坚定不移第95-96页
        6.1.2 选择:赤子情怀,义不容辞第96页
        6.1.3 引领: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第96页
        6.1.4 传承:言传身教,薪火相传第96-97页
    6.2 杨嵩林学术思想的特点第97-98页
        6.2.1 重视史料研究与案例调查的结合第97页
        6.2.2 重视兼收并蓄、多学科交叉融合第97-98页
        6.2.3 以研究推动地区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第98页
    6.3 研究启示第98-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附录第107-132页
    A.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第107页
    B. 杨嵩林年谱第107-113页
    C.杨嵩林学术成果目录第113-117页
    D.访谈记录第117-128页
    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研究项目统计简表第128-131页
    F. 相关硕博论文附表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归院落生活--现代山地住区院落空间的营造策略
下一篇:张家口市水中长期供需预测及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