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智能闸口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工具及相关技术 | 第15-21页 |
2.1 系统采用的开发工具 | 第15页 |
2.2 关键技术分析介绍 | 第15-20页 |
2.2.1 系统箱号验证算法分析 | 第15-16页 |
2.2.2 集装箱箱号识别采集过程分析 | 第16-18页 |
2.2.3 集装箱验残机制分析 | 第18-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1-33页 |
3.1 智能闸口系统综述 | 第21-23页 |
3.1.1 系统研发背景 | 第21-22页 |
3.1.2 系统说明介绍 | 第22页 |
3.1.3 系统设计方案及概述 | 第22-23页 |
3.2 系统设计目标和解决措施 | 第23-24页 |
3.2.1 系统设计目标 | 第23-24页 |
3.2.2 系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 第24页 |
3.3 系统需求分析概述 | 第24-30页 |
3.3.1 系统功能需求介绍 | 第27-29页 |
3.3.2 系统非功能需求介绍 | 第29-30页 |
3.4 系统用例分析 | 第30-32页 |
3.4.1 前端交互采集子系统用例 | 第30-31页 |
3.4.2 集控中心业务处理子系统用例 | 第31页 |
3.4.3 中控室任务监控子系统用例 | 第31-32页 |
3.4.4 缓冲区业务处理子系统用例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第33-52页 |
4.1 系统设计目的及原则 | 第33-34页 |
4.2 系统功能体系分析 | 第34-36页 |
4.3 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 第36-37页 |
4.4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第37-42页 |
4.4.1 前端交互采集子系统设计 | 第38-39页 |
4.4.2 集控中心业务处理子系统设计 | 第39-40页 |
4.4.3 缓冲区业务办理子系统设计 | 第40-41页 |
4.4.4 中控室任务监控子系统设计 | 第41-42页 |
4.5 系统数据库分析设计 | 第42-50页 |
4.5.1 系统数据流分析 | 第42-44页 |
4.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44-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 | 第52-65页 |
5.1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第52-53页 |
5.1.1 系统软件开发运行环境 | 第52页 |
5.1.2 系统硬件设备安装介绍 | 第52-53页 |
5.2 前端交互采集子系统实现 | 第53-56页 |
5.2.1 前端采集交互功能演示 | 第53-55页 |
5.2.2 箱体验残图片采集功能演示 | 第55-56页 |
5.3 集控中心业务处理子系统实现 | 第56-60页 |
5.4 业务中心服务处理功能实现 | 第60页 |
5.5 缓冲区业务办理子系统实现 | 第60-63页 |
5.5.1 缓冲区业务处理功能演示 | 第60-62页 |
5.5.2 大屏幕通知指导作业功能演示 | 第62页 |
5.5.3 自助打印出票功能演示 | 第62-63页 |
5.6 中控室任务监控子系统实现 | 第63-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系统功能测试 | 第65-71页 |
6.1 箱号采集识别功能测试 | 第65页 |
6.2 集港业务功能测试 | 第65-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