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3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1.3.1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述评第14-16页
        1.3.2 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20页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21页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1-23页
2 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研究理论第23-28页
    2.1 城乡统筹基本概念的定义第23页
    2.2 城乡统筹发展的正确理解第23-25页
        2.2.1 城乡统筹与城乡二元结构第24页
        2.2.2 城乡统筹与城镇化第24页
        2.2.3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第24-25页
    2.3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第25-28页
        2.3.1 系统论与城乡统筹发展第25页
        2.3.2 协同论与城乡统筹发展第25-26页
        2.3.3 人地关系论与城乡统筹发展第26页
        2.3.4 理论分析小结第26-28页
3 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8-39页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目标第28页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原则第28-29页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设计过程第29-30页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第29页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指标的初选第29-30页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第30页
    3.4 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0-37页
        3.4.1 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的设计思路第30-31页
        3.4.2 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具体构成和解释第31-35页
        3.4.3 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构架第35-37页
    3.5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第37-39页
        3.5.1 评价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处理第37页
        3.5.2 评价指标的同趋化处理第37-39页
4 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确权及评价方式选择第39-53页
    4.1 确定指标权重常用的方法第39-40页
        4.1.1 主观赋权法第39页
        4.1.2 客观赋权法第39-40页
        4.1.3 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第40页
    4.2 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赋权步骤及模型第40-43页
        4.2.1 层次分析法(APH)赋权步骤第40-42页
        4.2.2 主成分分析法赋权步骤第42-43页
        4.2.3 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模型第43页
    4.3 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3-51页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3-47页
        4.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7-50页
        4.3.3 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赋权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0-51页
    4.4 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方式选择第51-53页
5 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现状、测算及综合评价分析第53-62页
    5.1 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分析第53-55页
    5.2 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算第55-58页
        5.2.1 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概况描述第56-57页
        5.2.2 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分析第57-58页
    5.3 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第58-62页
        5.3.1 青岛市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第59页
        5.3.2 青岛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59页
        5.3.3 青岛市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第59-60页
        5.3.4 青岛市县域工业化进程缓慢第60页
        5.3.5 青岛市城镇集聚能力不强第60页
        5.3.6 青岛市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第60-62页
6 加快推进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第62-66页
    6.1 继续推进城乡统一政策和保障制度的完善第62页
    6.2 继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和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第62-63页
    6.3 建立城乡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统一规划的管理体系第63-64页
    6.4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第64页
    6.5 要加快优化城乡公共资源的配置第64-65页
    6.6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第65-66页
7 结论和展望第66-68页
    7.1 研究结论第66-67页
    7.2 研究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Ⅰ第71-73页
附录Ⅱ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介第75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市农产品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尺度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