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曾国藩“调和”观的基本来源和形成背景 | 第13-16页 |
第一节 基本来源: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主旨 | 第13页 |
第二节 形成背景:汉宋学派的对立及沟通的需求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曾国藩的传统改良——调和“内圣”与”外王”的矛盾 | 第16-29页 |
第一节 “内圣”与“外王”的矛盾及其主要表现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调和”内圣与外王的具体措施 | 第18-29页 |
一、 以“圣人”的准则来改良官场风气 | 第18-24页 |
二、 将理学修身原则融入湘军的特点中 | 第24-29页 |
第三章 曾国藩的洋务改良——调和中西文化“体用”间的矛盾 | 第29-36页 |
第一节 “明体达用”的系统科技观 | 第29-33页 |
一、 “用”必须以“体”为基础 | 第29-30页 |
二、 从“用”拓展到对“体”的认识 | 第30-33页 |
第二节 “中体西用”的诚信外交观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曾国藩“调和”观与改良思想的评价 | 第36-42页 |
第一节 为资产阶级改良创造客观基础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促进不同学派和人才间的交流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发扬传统文化缺少的拙诚精神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