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S | 第5-10页 |
| 导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 ·本文拟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与困境 | 第18-47页 |
| ·西方公众参与制度简述 | 第18-23页 |
| ·西方公众参与的兴起背景 | 第18-20页 |
| ·西方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 | 第20-23页 |
| ·西方公众参与制度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内在症结 | 第23-33页 |
| ·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民主"的语词命运 | 第24-27页 |
| ·代议制民主的积弊与参与式民主:公众参与兴起的政治文化背景 | 第27-30页 |
| ·参与式民主的困境:公众参与制度在西方的内在悖论 | 第30-33页 |
| ·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 第33-40页 |
| ·我国对公众参与制度的借鉴 | 第33-35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成就 | 第35-37页 |
| ·我国公众参与之实践现状:以相关个案为例 | 第37-40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困境 | 第40-47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现实困境 | 第40-42页 |
| ·我国公众参与所面临的实践困境 | 第42-47页 |
| 第二章 公众参与的中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 | 第47-70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困境的破解思路 | 第47-54页 |
| ·学界对于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困境的主要观点 | 第47-50页 |
| ·关于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深层次思考 | 第50-51页 |
| ·中国式公众参与制度构建需要有新的理论支撑 | 第51-54页 |
|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简述 | 第54-60页 |
|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演进 | 第54-58页 |
|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 | 第58-60页 |
|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当代中国的公众参与 | 第60-70页 |
|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可以成为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60-62页 |
| ·公众参与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时代化、制度化的实现方式 | 第62-63页 |
| ·当代中国公众参与的制度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 | 第63-70页 |
| 第三章 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彰显 | 第70-93页 |
| ·公众参与过程中的角色安排 | 第70-80页 |
| ·公众参与过程中的参与者 | 第71-72页 |
| ·公众参与过程中决策者、专家的作用分析 | 第72-75页 |
| ·新时期群众概念的外延变化与公众参与中群众的主体性彰显 | 第75-80页 |
| ·公众参与的主体选定 | 第80-86页 |
| ·主体选定的基本模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 第81-82页 |
| ·影响主体选定的因素分析 | 第82-84页 |
| ·公众参与过程中的"公众":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 第84-85页 |
| ·"公众"与"利益相关人"的异同 | 第85-86页 |
| ·参与主体的组织化与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 | 第86-93页 |
| ·组织化的社会与中国的单位制嬗变 | 第86-88页 |
| ·组织化参与在我国基本图景与应对措施 | 第88-91页 |
|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因素 | 第91-93页 |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下的公众参与方式制度建构 | 第93-115页 |
| ·公众参与方式概述 | 第94-99页 |
| ·公众参与和参与方式 | 第94-98页 |
| ·影响参与方式的因素 | 第98-99页 |
| ·群众路线中的参与方式对于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启示 | 第99-108页 |
| ·作为基础手段的调查研究 | 第100-101页 |
| ·作为公众参与方式的听证会 | 第101-104页 |
| ·座谈会 | 第104-105页 |
| ·专家论证会 | 第105-106页 |
| ·社会讨论 | 第106-108页 |
| ·复合性公众参与的制度建构 | 第108-115页 |
|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108-110页 |
| ·原则 | 第110-111页 |
| ·复合性公众参与机制的建构 | 第111-115页 |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下的公众参与制度建构探索范例——以《西安市城墙保护条例》出台为分析样本 | 第115-152页 |
| ·立法实验在理论范围上的选择—以公共决策模式为视角 | 第115-120页 |
| ·作为决策模式的群众路线 | 第115-117页 |
| ·公众参与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 第117-118页 |
| ·立法实验的指导框架:群众路线与公众参与在决策机制上的关系 | 第118-120页 |
| ·立法实验样本选择的背景分析 | 第120-125页 |
| ·西安古城墙保护状况介绍 | 第120-121页 |
| ·法治背景 | 第121-123页 |
| ·国内实践背景 | 第123-124页 |
| ·地方背景 | 第124-125页 |
| ·群众观的现代实现机制——一次公众参与的地方立法实验 | 第125-149页 |
| ·立法实验联合项目组:学术机构推动下的合作模式 | 第125-127页 |
| ·公众参与状况调查:久违的群众路线 | 第127-134页 |
| ·立法事项的确定:78%的群众意向 | 第134页 |
| ·《条例》起草阶段的公众参与:群众、专业机构、政府之间的互动实验 | 第134-140页 |
| ·方案比较与确定:对公众意见的比较和吸纳 | 第140-149页 |
| ·立法实验项目本身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的启示 | 第149-152页 |
|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建构和培养公众参与理念及其文化 | 第149-150页 |
| ·应当建构能够保障诚意对待公众参与意见的法律制度及其程序机制 | 第150页 |
| ·要大力推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及其参与能力的提升 | 第150-151页 |
| ·国外经验影响有限情况下我国多元化参与途径的建构 | 第151-152页 |
| 结语 | 第152-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3-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