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泰国电影美学的萌芽阶段(1950-1970年代) | 第15-31页 |
第一节 源于农耕文明的爱情童话 | 第15-20页 |
一、以童话逻辑为支撑的故事框架 | 第16-18页 |
二、以歌舞场面为特色的抒情风格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富有现实意味的宗教寓言 | 第20-31页 |
一、注重写实的伦理主题 | 第21-24页 |
二、渐趋完整的叙事结构 | 第24-26页 |
三、典雅凝重的视听风格 | 第26-31页 |
第二章 泰国电影美学的突破阶段(1970-1990年代中期) | 第31-72页 |
第一节 社会问题剧 | 第32-48页 |
一、被阴霾笼罩的贫民窟 | 第33-38页 |
二、经受动荡的两性关系 | 第38-41页 |
三、粗粝写意的视听风格 | 第41-48页 |
第二节 乡村的“动荡”与“坚守” | 第48-53页 |
一、民族象征 | 第48-50页 |
二、文化反思 | 第50-52页 |
三、情景交融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大自然的守护者 | 第53-61页 |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第53-54页 |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冲突 | 第54-56页 |
三、纪实美学的突进 | 第56-61页 |
第四节 家庭裂变——父一辈与子一代的冲突 | 第61-72页 |
一、争取独立的心路历程 | 第61-64页 |
二、青少年犯罪问题 | 第64-66页 |
三、长大成人的困惑 | 第66-67页 |
四、脆弱的美感 | 第67-72页 |
第三章 泰国电影美学的变革阶段——主流电影 | 第72-135页 |
第一节 鬼片 | 第75-93页 |
一、恋恋不舍的人鬼情深 | 第76-80页 |
二、欲罢不能的快感消费 | 第80-86页 |
三、消解意义的惊声尖笑 | 第86-88页 |
四、暗色影调与封闭空间 | 第88-93页 |
第二节 青春片 | 第93-109页 |
一、少年乡愁 | 第94-97页 |
二、校园纯情 | 第97-100页 |
三、同性青涩 | 第100-101页 |
四、都市狂想 | 第101-104页 |
五、纯净清透的视听风格 | 第104-109页 |
第三节 历史片 | 第109-118页 |
一、放弃小我的牺牲 | 第111-112页 |
二、精英传统的坚守 | 第112-114页 |
三、没落家庭的桎梏 | 第114-115页 |
四、华丽庄严的怀旧基调 | 第115-118页 |
第四节 动作片 | 第118-127页 |
一、坚守信仰的平民社会 | 第119-120页 |
二、暗度陈仓的末世想象 | 第120-121页 |
三、杂糅恣肆的暴力美学 | 第121-127页 |
第五节 犯罪惊悚片 | 第127-135页 |
一、佛理与法理的纠缠不清 | 第127-129页 |
二、性善与性恶的此消彼长 | 第129-131页 |
三、自我与他者的胶着纠结 | 第131页 |
四、镜语风格的压抑与狂放 | 第131-135页 |
第四章 泰国电影美学的变革阶段——艺术电影 | 第135-169页 |
第一节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 第135-154页 |
一、主题 | 第136-138页 |
二、形式 | 第138-147页 |
三、意象 | 第147-154页 |
第二节 彭力·让达拿育 | 第154-164页 |
一、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 第155-158页 |
二、对现实的曲折批判 | 第158-159页 |
三、都市小人物精神世界的显影 | 第159-164页 |
第三节 韦西·沙赞那庭 | 第164-169页 |
一、浓墨重彩的乡愁 | 第164-165页 |
二、都市魔幻童话 | 第165-166页 |
三、绚烂空虚的影像 | 第166-169页 |
第五章 泰国电影创作与审美的嬗变 | 第169-183页 |
第一节 泰国电影艺术创作的阶段性发展 | 第169-176页 |
一、萌芽时期 | 第169-170页 |
二、突破时期 | 第170-172页 |
三、变革时期 | 第172-176页 |
第二节 泰国民族电影审美品格的基本特征 | 第176-183页 |
一、充沛的喜剧气韵 | 第176-179页 |
二、诗意的仪式美感 | 第179-181页 |
三、通达的生命观照 | 第181-183页 |
结语 | 第183-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4页 |
参考影片 | 第194-1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200页 |
附件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