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综述 | 第18-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2 钠推荐摄入量的争议 | 第20-26页 |
1.2.1 有关钠/盐摄入的相关概念 | 第20页 |
1.2.2 国际钠/盐推荐摄入量 | 第20-24页 |
1.2.3 钠摄入量与心血管结局事件关联的争议 | 第24-26页 |
1.3 评价钠摄入的方法 | 第26-35页 |
1.3.1 隔夜尿或晨尿 | 第28-30页 |
1.3.2 时点尿 | 第30-35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5-36页 |
2.1 主要目标 | 第35页 |
2.2 次要目标 | 第35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36-55页 |
3.1 研究人群 | 第36-39页 |
3.1.1 PURE-China基线人群 | 第36页 |
3.1.2 PURE-China尿验证人群 | 第36-38页 |
3.1.3 德兴人群 | 第38页 |
3.1.4 西山人群 | 第38-39页 |
3.2 样本量计算 | 第39-40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40-47页 |
3.3.1 西山人群建模后外部验证方法 | 第41-42页 |
3.3.2 合并人群重抽样建模后内部验证方法 | 第42页 |
3.3.3 我国城乡居民日均钠摄入量估计 | 第42-47页 |
3.4 体格检查 | 第47-48页 |
3.4.1 身高、体重测量 | 第47页 |
3.4.2 血压测量 | 第47-48页 |
3.5 样本采集 | 第48-50页 |
3.5.1 尿样采集 | 第49页 |
3.5.2 回收尿样本及提取 | 第49页 |
3.5.3 排尿时间记录 | 第49-50页 |
3.5.4 尿标本储存及运输 | 第50页 |
3.6 标本检测 | 第50页 |
3.6.1 检测仪器 | 第50页 |
3.6.2 检测方法 | 第50页 |
3.6.3 检测步骤 | 第50页 |
3.6.4 检测项目单位 | 第50页 |
3.7 统计学方法 | 第50-53页 |
3.7.1 统计描述及检验 | 第50-51页 |
3.7.2 训练样本模型拟合 | 第51页 |
3.7.3 模型验证 | 第51-53页 |
3.8 质量控制 | 第53-55页 |
3.8.1 调查随访的质控 | 第53页 |
3.8.2 体格检查的质控 | 第53页 |
3.8.3 尿标本测定中的质控 | 第53页 |
3.8.4 数据库质控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55-133页 |
4.1 人群基本情况 | 第55-59页 |
4.2 现有方法在中国城乡居民人群中准确性比较 | 第59-67页 |
4.3 随机尿新方法Ⅰ模型构建 | 第67-102页 |
4.3.1 RU训练样本建模 | 第67-74页 |
4.3.2 模型验证 | 第74-95页 |
4.3.3 补充分析 | 第95-102页 |
4.4 SMU新方法Ⅱ模型构建 | 第102-117页 |
4.4.1 SMU训练样本建模 | 第102-110页 |
4.4.2 模型验证 | 第110-113页 |
4.4.3 补充分析 | 第113-117页 |
4.5 PURE-China基线人群数据24小时尿钠排出量估计及评价 | 第117-133页 |
4.5.1 PURE-China基线人群基本情况 | 第117-119页 |
4.5.2 人群24小时尿钠排出量估算 | 第119页 |
4.5.3 折算成盐后24小时尿钠排出量与血压水平的关联 | 第119页 |
4.5.4 亚组人群分析 | 第119-133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133-140页 |
第六章 局限性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附录 | 第156-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