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树木学论文

林木细根氮素吸收动态及氮转运蛋白基因表达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氮素营养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第14-15页
    1.2 氮素转运蛋白基因研究第15-19页
        1.2.1 铵转运蛋白基因研究第15-17页
        1.2.2 硝转运蛋白基因研究第17-19页
    1.3 转运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第19-22页
    1.4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第22-23页
        1.4.1 NO_3~-的吸收与同化第22页
        1.4.2 NH_4~+的吸收与同化第22-23页
    1.5 稳定同位素技术第23页
    1.6 非损伤微测技术第23-24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8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落叶松、杉木和小叶杨细根氮素吸收时空动态第26-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2.1.1 试验材料第26页
        2.1.2 培养条件与处理第26页
        2.1.3 研究方法第26-2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7-34页
        2.2.1 华北落叶松细根氮素吸收时空动态第27-30页
        2.2.2 杉木细根氮素吸收时空动态第30-32页
        2.2.3 小叶杨细根氮素吸收时空动态第32-34页
    2.3 讨论第34-35页
        2.3.1 林木细根氮素吸收空间动态第34页
        2.3.2 林木细根氮素吸收时间动态第34-35页
第三章 杨树氮素转运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5-4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43页
        3.2.1 毛果杨铵转运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第36-43页
        3.2.2 毛果杨硝转运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第43页
    3.3 讨论第43-44页
第四章 小叶杨氮素吸收及其对盐胁迫的响应第44-5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4.1.1 试验材料第44页
        4.1.2 细根NH_4~+和NO_3~-离子流速测量第44-45页
        4.1.3 细根AMTs和NRTs基因表达分析第45-4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6-50页
        4.2.1 NH_4~+和NO_3~-离子流空间变化与吸收量第46-49页
        4.2.2 小叶杨氮素吸收转运蛋白基因AMTs和NRTs表达第49-50页
    4.3 讨论第50-51页
        4.3.1 盐胁迫对小叶杨氮素吸收影响第50页
        4.3.2 盐胁迫对小叶杨氮素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影响第50-51页
第五章 氮源和盐胁迫对小叶杨氮素吸收利用影响机制第51-6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1-55页
        5.1.1 试验材料第51-52页
        5.1.2 生长参数测量第52页
        5.1.3 ~(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测定N吸收效率第52页
        5.1.4 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测定第52-53页
        5.1.5 氮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3页
        5.1.6 氨基酸组分分析第53页
        5.1.7 数据分析第53-5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5-64页
        5.2.1 氮源和盐胁迫对小叶杨生长参数的影响第55页
        5.2.2 氮源和盐胁迫对小叶杨氮素浓度和15N吸收的影响第55页
        5.2.3 氮源和盐胁迫对小叶杨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第55-62页
        5.2.4 氮源和盐胁迫对小叶杨氮素吸收同化关键基因表达影响第62页
        5.2.5 氮源和盐胁迫对小叶杨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62-64页
    5.3 讨论第64-66页
第六章 小叶杨氮素吸收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第66-7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6.1.1 试验材料第67页
        6.1.2 生长参数测量第67页
        6.1.3 组织NH_4~+、NO_3~-和NO_2~-浓度测定第67-68页
        6.1.4 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测定第68页
        6.1.5 氮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6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8-75页
        6.2.1 干旱胁迫和氮素浓度对小叶杨生长参数影响第68页
        6.2.2 干旱胁迫和氮素浓度对小叶杨组织内氮素浓度影响第68-73页
        6.2.3 干旱胁迫和氮素浓度对小叶杨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影响第73-74页
        6.2.4 干旱胁迫和氮素浓度对小叶杨氮素吸收与代谢关键基因表达调控第74-75页
    6.3 讨论第75-77页
第七章 落叶松和杉木氮素吸收代谢及其对p H适应机制第77-92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77-81页
        7.1.1 试验材料第78页
        7.1.2 生长参数测定第78页
        7.1.3 细根NH_4~+和NO_3~-离子流速测量第78页
        7.1.4 PM H~+-ATPase酶活性测定第78页
        7.1.5 氮素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8-81页
        7.1.6 5 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测定第81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81-89页
        7.2.1 生长指标和空间吸收动态第81-82页
        7.2.2 NH_4~+和NO_3~-吸收和ATP酶活性第82-86页
        7.2.3 氮素吸收相关基因调控第86-88页
        7.2.4 氮素同化关键酶第88-89页
    7.3 讨论第89-92页
        7.3.1 华北落叶松和杉木氮素吸收对p H响应第89-90页
        7.3.2 华北落叶松和杉木氮素同化对p H响应第90-9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92-94页
    8.1 结论第92页
    8.2 创新点第92页
    8.3 研究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作者简介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褪黑激素介导单色光影响鸡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下一篇:白菜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相关SDG家族的演化与在花粉发育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