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本论文研究的国际背景 | 第10页 |
1.1.2 本论文研究的国内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6页 |
1.4.3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 第18-20页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自主创新的概念 | 第20-22页 |
2.2.1 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2 自主创新的特征 | 第21-22页 |
2.3 产业创新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页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2-23页 |
2.3.3 自主创新与后发优势悖论 | 第23-25页 |
2.3.3.1 后发优势悖论的提出 | 第23页 |
2.3.3.2 关于后发优势悖论的解释 | 第23-25页 |
第3章 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 第25-33页 |
3.1 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 第25-28页 |
3.1.1 产业规划日益完善,政策环境逐步成熟 | 第25页 |
3.1.2 产业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 | 第25-26页 |
3.1.3 形成全方位覆盖的产业布局 | 第26-27页 |
3.1.4 大批重点项目不断推进 | 第27-28页 |
3.2 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因素 | 第28-31页 |
3.2.1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 第28页 |
3.2.2 创新政策的大力支持 | 第28-29页 |
3.2.3 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 第29-30页 |
3.2.4 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 第30页 |
3.2.5 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 第30-31页 |
3.3 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1-33页 |
3.3.1 产业链不够完整,核心技术缺失 | 第31页 |
3.3.2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政策执行乏力 | 第31-32页 |
3.3.3 融资机制不够健全 | 第32页 |
3.3.4 人才流动机制不够健全 | 第32-33页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 | 第33-40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第33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说明 | 第33-36页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6-40页 |
4.2.1 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36-38页 |
4.2.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8-40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与结果讨论 | 第40-52页 |
5.1 数据的采集 | 第40-41页 |
5.1.1 数据规格设定 | 第40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5.1.3.1 缺失值的替代 | 第41页 |
5.1.3.1 数据的标准化 | 第41页 |
5.2 结合数据横向分析四川省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 第41-50页 |
5.2.1 因子分析法适用性判断 | 第41-42页 |
5.2.2 构造因子变量 | 第42-45页 |
5.2.3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5-47页 |
5.2.4 因子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5.2.5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5.3 结合数据纵向分析四川省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 第50页 |
5.4 实证结果小结 | 第50-52页 |
第6章 提升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 | 第52-56页 |
6.1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 第52页 |
6.2 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拓展新产品市场 | 第52-53页 |
6.3 完善人才培养、流动、使用机制 | 第53-54页 |
6.4 建立健全融资机制,提高产业投资效益 | 第54页 |
6.5 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 第54-56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