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天然地基最终沉降分析方法分类 | 第12-17页 |
| 1.2.1 弹性理论方法 | 第13-15页 |
| 1.2.2 分层总和法 | 第15页 |
| 1.2.3 规范法 | 第15-16页 |
| 1.2.4 应力历史法 | 第16页 |
| 1.2.5 应力路径法 | 第16页 |
| 1.2.6 有限元法 | 第16页 |
| 1.2.7 原位试验法 | 第16-17页 |
| 1.3 复合地基沉降分析方法分类 | 第17-20页 |
| 1.3.1 加固区土层变形量计算方法 | 第17-19页 |
| 1.3.2 下卧层变形量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 1.4 本文方案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2章 地基沉降分层总和分析方法 | 第22-32页 |
| 2.1 概述 | 第22页 |
| 2.2 基于试验曲线的分层总和法 | 第22-27页 |
| 2.2.1 基于土压缩试验曲线的分层总和法 | 第23-26页 |
| 2.2.2 基于静载试验曲线的分层总和法 | 第26-27页 |
| 2.3 基于土本构模型的沉降分层总和法 | 第27-30页 |
| 2.3.1 基于非线性本构模型的分层总和法 | 第28页 |
| 2.3.2 基于线弹性本构模型的分层总和法 | 第28-3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3章 考虑模量变化的天然地基沉降计算分析方法 | 第32-49页 |
| 3.1 概述 | 第32页 |
| 3.2 多孔介质本构方程沉降分析方法 | 第32-40页 |
| 3.2.1 walsh公式 | 第32-33页 |
| 3.2.2 地基土体变形力学参数变化规律 | 第33-36页 |
| 3.2.3 地基沉降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 3.2.4 地基沉降计算步骤与方法总结 | 第39-40页 |
| 3.3 基于等效夹杂理论的沉降分析方法 | 第40-48页 |
| 3.3.1 特征应变 | 第40页 |
| 3.3.2 等效夹杂理论 | 第40-41页 |
| 3.3.3 地基土变形力学参数变化规律 | 第41-44页 |
| 3.3.4 地基沉降分析方法 | 第44-47页 |
| 3.3.5 地基沉降计算步骤与方法总结 | 第47-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考虑模量变化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方法 | 第49-58页 |
| 4.1 概述 | 第49-50页 |
| 4.2 复合地基沉降分析方法 | 第50-56页 |
| 4.2.1 桩和土体初始变形模量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 4.2.2 桩和土体附加应力确定方法 | 第52-55页 |
| 4.2.3 附加应力作用下变形模量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 4.3 沉降分析方法总结 | 第56-5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8-67页 |
| 5.1 概论 | 第58页 |
| 5.2 工程实例一 | 第58-60页 |
| 5.2.1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58-59页 |
| 5.2.2 计算与分析过程 | 第59-60页 |
| 5.2.3 计算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60页 |
| 5.3 工程实例二 | 第60-63页 |
| 5.3.1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60-61页 |
| 5.3.2 计算与分析过程 | 第61-63页 |
| 5.3.3 计算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63页 |
| 5.4 工程实例三 | 第63-66页 |
| 5.4.1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63-64页 |
| 5.4.2 计算与分析过程 | 第64-65页 |
| 5.4.3 计算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65-6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语 | 第67-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