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概述 | 第11-15页 |
| (一) 我国虐待犯罪的立法演进 | 第11-12页 |
| (二) 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基本问题 | 第12-15页 |
| 二、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 | 第15-20页 |
| (一) 犯罪主体 | 第15-18页 |
| 1. 自然人主体 | 第15-16页 |
| 2. 单位主体 | 第16-18页 |
| (二) 犯罪对象 | 第18-20页 |
| 三、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 | 第20-25页 |
| (一) 行为方式——兼论与遗弃罪行为方式的区别 | 第20-22页 |
| 1. 行为方式 | 第20-21页 |
| 2. 与遗弃罪行为方式的区别 | 第21-22页 |
| (二) 行为特征——兼论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特征之否定 | 第22-25页 |
| 1. 行为特征 | 第22-24页 |
| 2. 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特征之否定 | 第24-25页 |
| 四、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中的“情节恶劣” | 第25-28页 |
| (一) “情节恶劣”的立法价值 | 第25-26页 |
| (二) “情节恶劣”的具体认定 | 第26-28页 |
| 五、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中精神损害的认定 | 第28-31页 |
| (一) 伴随肉体虐待产生的精神损害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二) 单纯精神虐待不能成立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 | 第29-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