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5-25页 |
一、腰椎经皮内窥镜技术的历史研究 | 第15-17页 |
二、腰椎经皮内窥镜手术入路的研究 | 第17-19页 |
(一) 侧后方入路 | 第17-18页 |
(二) 后方入路 | 第18页 |
(三) 远外侧水平入路 | 第18页 |
(四) 经髂骨入路 | 第18-19页 |
三、腰椎经皮内窥镜手术应用进展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四、腰椎经皮内窥镜并发症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一) 术后感觉异常 | 第20页 |
(二) 神经根及硬脊膜的损伤 | 第20-21页 |
(三) 术后椎间隙的感染 | 第21页 |
(四) 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 | 第21页 |
(五) 腹膜后血肿的发生 | 第21页 |
五、腰椎经皮内窥镜靶点穿刺方法的研究 | 第21-22页 |
六、腰椎经皮内窥镜定位穿刺方法及辅助装置的研究 | 第22-24页 |
七、展望 | 第24-25页 |
第二章 PTED靶点穿刺方法的研究与改良以及其装置的研制 | 第25-52页 |
第一节 靶点穿刺装置的研制 | 第25-3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5页 |
二、实验器材与仪器 | 第25页 |
三、总体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一) 设计草图与设计原理 | 第26-29页 |
(二) 3DS-MAX建模技术在研究靶点穿刺装置应用 | 第29-32页 |
(三) 使用注意事项 | 第32页 |
四、结果 | 第32-35页 |
五、讨论 | 第35页 |
六、结论 | 第35-36页 |
第二节 PTED靶点穿刺装置的方法研究 | 第36-5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6页 |
二、实验器材与仪器 | 第3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6-45页 |
(一) 术前规划 | 第36-38页 |
(二) 3DS-MAX建模技术在研究术中靶点定位穿刺方法的应用 | 第38-45页 |
四、结果 | 第45-48页 |
五、讨论 | 第48-51页 |
(一) 关于3DS-MAX技术在医学建模的特点与优势 | 第48-49页 |
(二) 关于穿刺外展角及穿刺头倾角的研究 | 第49-50页 |
(三) 关于PTED靶点穿刺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50-51页 |
(四) 展望 | 第51页 |
六、结论 | 第51-52页 |
第三章 PTED靶点穿刺方法及其装置的临床应用 | 第52-63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一) 病例选择 | 第52-53页 |
(二) 分组及样本量的统计 | 第53-54页 |
(三)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54-56页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56页 |
二、结果 | 第56-61页 |
(一) 一般资料的情况及比较 | 第56-57页 |
(二) 穿刺指标的比较 | 第57-58页 |
(三) 并发症情况 | 第58页 |
(四) 康复指标的比较 | 第58-61页 |
三、讨论 | 第61-62页 |
(一) 临床结果分析 | 第61页 |
(二) PTED靶点穿刺装置及其方法的临床使用要点 | 第61页 |
(三) PTED靶点穿刺装置及其方法在其他领域的使用 | 第61-62页 |
(四)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62页 |
四、结论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活动及获奖情况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