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矢量信号发生器系统软件开发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目标和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矢量信号发生器软件系统的主要技术 | 第15-24页 |
2.1 软件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 第15页 |
2.2 伪随机码的生成技术 | 第15-17页 |
2.3 正交调制技术 | 第17-20页 |
2.3.1 幅值键控技术 | 第17-18页 |
2.3.2 相位键控技术 | 第18-19页 |
2.3.3 频率键控技术 | 第19-20页 |
2.3.4 正交振幅调制技术 | 第20页 |
2.4 高斯信道模拟 | 第20-22页 |
2.4.1 高斯变换技术 | 第20-21页 |
2.4.2 高斯白噪声模拟 | 第21-22页 |
2.5 成型滤波技术 | 第22-23页 |
2.5.1 成型滤波的意义 | 第22页 |
2.5.2 滤波器种类的选择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矢量信号发生器的软件系统设计 | 第24-33页 |
3.1 矢量信号发生器的整体方案 | 第24-25页 |
3.2 软件需求分析 | 第25-29页 |
3.2.1 软件的功能需求 | 第25-27页 |
3.2.2 软件的性能需求 | 第27-28页 |
3.2.3 软件的用例图建模 | 第28-29页 |
3.3 软件总体的架构 | 第29-30页 |
3.4 关键问题分析 | 第30-32页 |
3.4.1 各模块间的通信机制 | 第30-31页 |
3.4.2 双缓冲技术 | 第31-32页 |
3.4.3 QWT工具包的使用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矢量信号发生器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 第33-59页 |
4.1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和环境的搭建 | 第33-37页 |
4.1.1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 第33-34页 |
4.1.2 QT工具的简介 | 第34-36页 |
4.1.3 嵌入式系统的环境搭建 | 第36-37页 |
4.2 基带信号的产生 | 第37-48页 |
4.2.1 数据源的生成 | 第37-41页 |
4.2.1.1 伪随机码的生成 | 第37-39页 |
4.2.1.2 用户定义文件的调用 | 第39-41页 |
4.2.2 信号处理的软件实现 | 第41-47页 |
4.2.2.1 正交调制技术的实现 | 第41-43页 |
4.2.2.2 插值处理的实现 | 第43-44页 |
4.2.2.3 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44-47页 |
4.2.3 QT引入Matlab工具 | 第47-48页 |
4.2.3.1 QT中搭建Matlab环境 | 第47-48页 |
4.2.3.2 Matlab工具数据的导入 | 第48页 |
4.3 高斯信道模拟的实现 | 第48-50页 |
4.4 信号分析和验证功能的实现 | 第50-55页 |
4.4.1 星座图和矢量图的实现 | 第50-51页 |
4.4.2 时域图和频谱图的实现 | 第51-52页 |
4.4.3 ARM端傅立叶变换的实现 | 第52-54页 |
4.4.4 图形保存技术的实现 | 第54-55页 |
4.5 软硬件的通信设计以及实现 | 第55-56页 |
4.6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第56-58页 |
4.6.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方法 | 第56-57页 |
4.6.2 用户界面的实现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软件测试和功能验证 | 第59-74页 |
5.1 软件关键模块测试和系统的仿真验证 | 第59-67页 |
5.1.1 伪随机码序列的测试 | 第59-60页 |
5.1.2 多种调制信号的星座图和矢量图测试 | 第60-62页 |
5.1.3 时域图和频谱图的测试验证 | 第62-64页 |
5.1.4 软件系统的仿真验证 | 第64-67页 |
5.2 软件系统的联调和测试 | 第67-72页 |
5.2.1 软件系统联调进行验证 | 第67-68页 |
5.2.2 软件系统测试的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5.3 软件的性能测试 | 第72-73页 |
5.3.1 软件的稳定性测试 | 第72页 |
5.3.2 软件的易用性测试 | 第72-73页 |
5.3.3 软件的可扩展性和响应速度测试 | 第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4-77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74-75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总结 | 第75页 |
6.3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