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4-28页 |
| 1 祖国医学对CAS的认识和研究 | 第14-20页 |
| 1.1 病理因素 | 第14页 |
| 1.2 病因病机 | 第14-17页 |
| 1.2.1 年老体弱,肾精亏虚 | 第15页 |
| 1.2.2 饮食失调,脾虚失运 | 第15-16页 |
| 1.2.3 气血不足,心脉失养 | 第16页 |
| 1.2.4 情志内伤,脏腑不调 | 第16-17页 |
| 1.3 中医药辨证论治 | 第17-20页 |
| 1.3.1 活血化瘀 | 第17-18页 |
| 1.3.2 化痰祛瘀通络 | 第18-19页 |
| 1.3.3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 第19-20页 |
| 1.3.4 活血化瘀,健脾益肾 | 第20页 |
| 2 现代医学对CASS的认识和研究 | 第20-28页 |
| 2.1 CASS的分类 | 第20-21页 |
| 2.2 CASS的自然病史 | 第21-22页 |
| 2.3 CAS的发病机制 | 第22-23页 |
| 2.3.1 脂源性学说 | 第22页 |
| 2.3.2 炎症学说 | 第22-23页 |
| 2.4 CASS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 第23-25页 |
| 2.4.1 脂代谢异常 | 第23-24页 |
| 2.4.2 高FIB浓度 | 第24页 |
| 2.4.3 高血压病 | 第24页 |
| 2.4.4 糖尿病 | 第24-25页 |
| 2.5 西医治疗 | 第25-28页 |
| 2.5.1 药物治疗 | 第25-27页 |
| 2.5.2 手术治疗 | 第27-2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8-40页 |
| 1 病例诊断标准 | 第28-30页 |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 1.1.1 ACASS分级标准 | 第28页 |
| 1.1.2 CAS及斑块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 1.2.1 中医痰瘀互阻证诊断标准 | 第29页 |
| 1.2.2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计分标准 | 第29-30页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0-31页 |
| 2.1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0页 |
| 2.2 排除病例标准 | 第30页 |
| 2.3 剔除病例标准 | 第30页 |
| 2.4 脱落病例标准 | 第30页 |
| 2.5 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 第30-31页 |
| 3 病例临床资料 | 第31-33页 |
| 3.1 病例来源 | 第31页 |
| 3.2 病例分组 | 第31页 |
| 3.3 病例比较 | 第31-33页 |
| 3.3.1 一般资料 | 第31-32页 |
| 3.3.2 病例指标比较 | 第32-33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 4.1 治疗方案 | 第33-34页 |
| 4.1.1 治疗药物 | 第33页 |
| 4.1.2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 4.1.3 治疗方法 | 第34页 |
| 4.2 观察指标及其检查方法 | 第34-35页 |
| 4.2.1 安全性观察指标及其检查方法 | 第34页 |
| 4.2.2 疗效观察指标及其检查方法 | 第34-35页 |
| 4.3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5页 |
| 4.3.1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35页 |
| 4.3.2 ACASS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35页 |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35-36页 |
| 4.5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36-40页 |
| 5.1 最终完成研究病例 | 第36页 |
| 5.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 第36-37页 |
| 5.3 两组治疗后ACASS临床疗效比较 | 第37页 |
| 5.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37-38页 |
| 5.5 颈动脉IMT情况比较 | 第38页 |
| 5.6 颈动脉斑块性质及数量比较 | 第38-39页 |
| 5.7 血脂含量比较 | 第39页 |
| 5.8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0-52页 |
| 1 破血逐瘀、化痰辟浊、兼以扶正的治则探讨 | 第40-42页 |
| 2 抵当通脉方组方依据 | 第42-44页 |
| 3 抵当通脉方主要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第44-49页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4.1 抵当通脉方对ACASS中医证候的影响 | 第49页 |
| 4.2 抵当通脉方对ACASS西医指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3 抵当通脉方对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50页 |
| 5 选择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的原因 | 第50-51页 |
| 6 针对ACASS研究的意义 | 第51页 |
| 7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
| 缩略词表 | 第61-63页 |
|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 第6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