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综述 | 第14-21页 |
2.1 流行病学 | 第14页 |
2.2 病因机制研究 | 第14-16页 |
2.2.1 遗传因素 | 第14-15页 |
2.2.2 感染因素 | 第15页 |
2.2.3 免疫因素 | 第15页 |
2.2.4 神经精神因素 | 第15-16页 |
2.2.5 其他因素 | 第16页 |
2.3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2.3.1 内服药物 | 第16-17页 |
2.3.2 外治 | 第17-18页 |
2.3.3 物理治疗 | 第18页 |
2.3.4 心理治疗 | 第18-19页 |
2.4 中医治疗进展 | 第19-21页 |
2.4.1 内服药物 | 第19页 |
2.4.2 外治 | 第19页 |
2.4.3 药浴 | 第19-20页 |
2.4.4 其他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3.2.1 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3.2.2 入选、排除及剔除标准 | 第22-23页 |
3.3 病例选择 | 第23页 |
3.4 评价标准 | 第23-25页 |
3.5 给药方法 | 第25页 |
3.6 采用SPSS21统计软件 | 第25-26页 |
3.7 安全性及局部不良反应观察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27-32页 |
4.1 三组之间一般资料比较 | 第27页 |
4.2 病程比较 | 第27-28页 |
4.3 试验开始前PASI评分比较 | 第28页 |
4.4 三组药物不同时间点的重复效应及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4.5 不同时间点PASI评分的多重比较 | 第29页 |
4.6 不同药物之间PASI评分的多重比较 | 第29-30页 |
4.7 临床疗效观察 | 第30-31页 |
4.8 安全性及局部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 第31页 |
4.9 复发情况 | 第31-32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2-3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6-37页 |
附图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