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0-11页 |
一、我国传统司法中“口供”制度概述 | 第11-14页 |
(一) “口供”的含义界定 | 第11-12页 |
(二) 我国传统司法中口供证据的演进轨迹 | 第12-14页 |
1. 从西周“五辞决狱”到秦汉用刑取供规范化 | 第12-13页 |
2. 从南北朝“五听入法”到唐宋“罪从供定” | 第13-14页 |
3. 从明清“输服供词”到清末民初口供补强、刑讯非法 | 第14页 |
二、我国传统司法中口供制度特点与“口供至上”的成因 | 第14-17页 |
(一) 我国传统司法中口供制度的特点 | 第14-16页 |
1. “口供至上”、“罪从供定”为主要原则 | 第15页 |
2. 据证断案作为例外 | 第15页 |
3. 取供方式以有条件的刑讯为主 | 第15-16页 |
(二) 我国传统司法中“口供至上”形成的原因 | 第16-17页 |
1. 封建等级制下纠问制的诉讼模式 | 第16页 |
2. 缺失独立、完善的司法体制 | 第16页 |
3. 有罪推定的司法观念 | 第16-17页 |
4. 作为统治工具的儒家思想对审判的影响 | 第17页 |
5. 客观取证能力不足 | 第17页 |
三、“口供至上”地位的现代反思 | 第17-26页 |
(一) 我国传统司法中“口供至上”适用的法律后果 | 第17-21页 |
1. 催生刑讯逼供制度 | 第17-19页 |
2. 导致冤假错案产生 | 第19-21页 |
(二) 我国当今刑事诉讼中口供制度现状 | 第21-23页 |
1. 口供规则在立法层面的成绩 | 第21-22页 |
2. 形式上轻视口供,实质上口供仍起主导作用 | 第22-23页 |
(三) 当今法治社会过分依赖口供的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1. 传统“口供至上”模式的影响 | 第23页 |
2. 证明标准过高和犯罪构成要件中过分强调主观要素 | 第23-24页 |
3. 口供的独特功能 | 第24-25页 |
4. 证人证言、客观证据的证明力不足 | 第25页 |
5. 节约诉讼成本 | 第25-26页 |
四、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从传统口供地位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 第26-30页 |
(一) 推进落实疑罪从无原则 | 第26-27页 |
(二) 完善非法口供排除规则 | 第27页 |
(三) 设立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 | 第27-28页 |
(四) 逐步设立本土化的侦查讯问律师在场制度 | 第28-29页 |
(五) 完善讯问阶段的录音录像规则和监控系统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