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我国环境不公问题的类型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8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12-17页
  一、选题背景第12-15页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7-27页
  一、国外环境正义研究综述第17-18页
  二、国内社会学视野下的环境正义研究综述第18-20页
  三、理论基础第20-27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第27-28页
第二章 国际环境不公问题第28-40页
 第一节 国际环境不公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第30-34页
  一、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于我国第30-32页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存在落差第32-33页
  三、产业结构的落差,为国际产业转移提供动力第33-34页
 第二节 国际环境不公问题的表现第34-37页
  一、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生产并销售有害产品第35页
  二、发达国家向我国走私"洋垃圾"的活动猖獗第35-36页
  三、资源消耗性产品出口带来的隐性污染转移第36-37页
 第三节 国际环境正义的建构第37-40页
第三章 地区环境不公问题第40-46页
 第一节 东西部环境不公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第40-41页
  一、东西部地区的环境政策和标准存在巨大差异第40-41页
  二、环境规制下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区位选择第41页
 第二节 地区之间环境不公问题的表现第41-43页
 第三节 地区环境正义的建构第43-46页
第四章 城乡环境不公问题第46-58页
 第一节 城乡污染转移产生的社会原因第46-48页
 第二节 城乡污染转移的表现及产生的环境风险第48-52页
  一、城市工业的生产活动对附近农村带来环境污染第49-50页
  二、城市垃圾向农村的转移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第50-51页
  三、乡镇工业污染使得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第51-52页
 第三节 城乡环境正义的建构第52-58页
  一、在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中增加环境绩效考核第52-54页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民的参与能力第54-56页
  三、实施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第56-57页
  四、引进科技人才促进县乡发展第57-58页
第五章 群体环境不公问题第58-65页
 第一节 群体环境不公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第58-59页
 第二节 群体环境不公问题表现第59-62页
  一、弱势群体承担着更大的环境风险第59-60页
  二、中上阶层承担的环境责任与获得的环境收益不平衡第60-62页
 第三节 群体环境正义建构第62-65页
  一、改变制度引导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第62-63页
  二、鼓励地方政府和公民的创新加强公众参与第63-65页
第六章 代际环境正义问题第65-72页
 第一节 代际环境不公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第66-67页
 第二节 代际环境不公的表现第67-70页
  一、上代人的污染危及下代人的生命延续第67-69页
  二、下代人治理污染难度大费用高第69-70页
  三、下代人的"获取原则"难以保障第70页
 第三节 代际环境正义的建构第70-72页
第七章 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正义的建构第72-76页
 一、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实施规划环评第72-73页
 二、培育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第73-74页
 三、实施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3页
个人简历第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铝盐净水剂项目可行性研究--以莱芜绿野公司为例
下一篇:集成膜技术深度处理油田采油废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