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一、国外环境正义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二、国内社会学视野下的环境正义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国际环境不公问题 | 第28-40页 |
第一节 国际环境不公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30-34页 |
一、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于我国 | 第30-32页 |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存在落差 | 第32-33页 |
三、产业结构的落差,为国际产业转移提供动力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国际环境不公问题的表现 | 第34-37页 |
一、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生产并销售有害产品 | 第35页 |
二、发达国家向我国走私"洋垃圾"的活动猖獗 | 第35-36页 |
三、资源消耗性产品出口带来的隐性污染转移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国际环境正义的建构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地区环境不公问题 | 第40-46页 |
第一节 东西部环境不公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40-41页 |
一、东西部地区的环境政策和标准存在巨大差异 | 第40-41页 |
二、环境规制下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区位选择 | 第41页 |
第二节 地区之间环境不公问题的表现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地区环境正义的建构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城乡环境不公问题 | 第46-58页 |
第一节 城乡污染转移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城乡污染转移的表现及产生的环境风险 | 第48-52页 |
一、城市工业的生产活动对附近农村带来环境污染 | 第49-50页 |
二、城市垃圾向农村的转移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 第50-51页 |
三、乡镇工业污染使得农村环境不断恶化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城乡环境正义的建构 | 第52-58页 |
一、在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中增加环境绩效考核 | 第52-54页 |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民的参与能力 | 第54-56页 |
三、实施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 | 第56-57页 |
四、引进科技人才促进县乡发展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群体环境不公问题 | 第58-65页 |
第一节 群体环境不公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58-59页 |
第二节 群体环境不公问题表现 | 第59-62页 |
一、弱势群体承担着更大的环境风险 | 第59-60页 |
二、中上阶层承担的环境责任与获得的环境收益不平衡 | 第60-62页 |
第三节 群体环境正义建构 | 第62-65页 |
一、改变制度引导弱势群体向上流动 | 第62-63页 |
二、鼓励地方政府和公民的创新加强公众参与 | 第63-65页 |
第六章 代际环境正义问题 | 第65-72页 |
第一节 代际环境不公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代际环境不公的表现 | 第67-70页 |
一、上代人的污染危及下代人的生命延续 | 第67-69页 |
二、下代人治理污染难度大费用高 | 第69-70页 |
三、下代人的"获取原则"难以保障 | 第70页 |
第三节 代际环境正义的建构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正义的建构 | 第72-76页 |
一、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实施规划环评 | 第72-73页 |
二、培育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 第73-74页 |
三、实施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