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特色产业化中参与主体互动行为研究--基于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模式”的考察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导论第11-20页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 研究背景第11页
        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有关特色产业化中主体互动行为研究第12-18页
        1. 国外有关特色产业化中参与主体互动行为研究第12-14页
        2. 国内有关特色产业化中参与主体互动行为研究第14-18页
    (三) 研究方法第18页
        1. 座谈法第18页
        2. 访谈法第18页
    (四) 调研区域概况第18-20页
二、特色产业及“华山模式”简介第20-25页
    (一) 特色产业的发展概况第20-21页
        1. 特色产业的发展动因第20-21页
        2. 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第21页
    (二) “华山模式”的基本概况第21-22页
        1. 抓住龙头企业,实现土地规模化第21-22页
        2. 结合区域优势,优化配置资源第22页
        3.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第22页
        4. 建立农村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第22页
    (三) “华山模式”特点分析第22-25页
        1. 龙头企业为依托第22-23页
        2. 生产关系调整为突破第23页
        3. “三农”利益保障为核心第23-24页
        4. 改革创新为动力第24-25页
三、“华山模式”中相关参与主体及其关系状态第25-29页
    (一) 相关参与主体第25-26页
        1. 企业第25页
        2. 政府第25页
        3. 农民第25-26页
        4. 合作社第26页
    (二) 参与主体的关系状态第26-29页
        1. “雇佣与被雇佣”:华山公司与农民第26-27页
        2. “服务与被服务”:政府与农民第27页
        3. “引领与合作”:政府与华山公司第27页
        4. 嵌入式组织:协调企业、农民二者的利益关系第27-29页
四、参与主体的互动行为分析第29-37页
    (一) 参与主体互动行为产生的原因第29-30页
        1. 多方参与主体间利益“牵制”第29页
        2. 多方参与主体自身优势互补第29页
        3. 多方参与主体互动降低风险性第29-30页
    (二) 博弈与合作:参与主体的互动方式第30-34页
        1. 华山公司与农民间的博弈第30-31页
        2. 政府与农民间的服务第31-33页
        3. 政府与华山公司间的合作第33-34页
        4. 合作社与政府、企业、农民间的协调第34页
    (三) 参与主体的互动结果第34-37页
        1. 促进了特色产业化发展第34-35页
        2.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水平第35页
        3. 促进了人的发展第35页
        4. 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第35-36页
        5. 推进了农村城镇化第36-37页
五、“华山模式”的问题、反思及政策建议第37-43页
    (一) 潜在的问题第37-39页
        1. 各参与主体间职责冲突与利益协调第37-38页
        2. 参与主体农民的困境第38-39页
        3. 参与主体互动行为运行机制的协调性第39页
    (二) 思考与反思第39-41页
        1. 相关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协调和冲突第39-40页
        2. 特色产业化中参与主体互动行为的目的是人还是物的发展?第40页
        3. 工商资本下乡对于“三农”的风险性第40-41页
    (三) 政策、建议第41-43页
        1. 协调参与主体利益关系,促进其良性互动第41页
        2.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参与主体职责第41页
        3. 制定科学的运行机制,保证各参与主体利益第41-42页
        4. 建立科学的风控机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第42页
        5. 提高参与主体的能力,促进其更好发展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第46-48页
    附录一 座谈提纲第46页
    附录二 访谈提纲第46-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大型煤炭企业生产效率分析及对蒙古国企业的启示
下一篇:1975年以来老挝—泰国经贸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