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金属矿床(总论)论文

甘肃花牛山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岩浆成矿作用与找矿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25页
    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1 国内外铅锌矿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岩浆热液型铅锌矿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3 花牛山矿田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9-21页
    1.3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第22-23页
    1.5 实物工作量第23-25页
2 区域地质背景第25-36页
    2.1 区域构造第25-27页
    2.2 区域地层第27-29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29-32页
        2.3.1 区域侵入岩第29-31页
        2.3.2 区域火山岩第31-32页
    2.4 区域地球化学第32-33页
    2.5 区域地球物理第33-34页
    2.6 区域矿产第34-36页
3 矿田地质特征第36-52页
    3.1 地层第36-38页
        3.1.1 震旦纪洗肠井群(Zx)第36-37页
        3.1.2 中奥陶统花牛山群(O_2H)第37-38页
    3.2 构造第38-41页
        3.2.1 断层的力学性质分类第38-39页
        3.2.2 区域应力场分析第39页
        3.2.3 矿田构造第39-41页
    3.3 岩浆岩第41-43页
        3.3.1 印支期侵入岩第42页
        3.3.2 脉岩第42-43页
    3.4 矿体及矿石特征第43-48页
        3.4.1 矿体特征第43-46页
        3.4.2 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与构造第46-48页
    3.5 围岩蚀变第48-51页
    3.6 成矿期次划分第51-52页
4 岩浆侵位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固结条件第52-66页
    4.1 样品描述和岩相学特征第52-53页
    4.2 锆石U-Pb年龄第53-56页
        4.2.1 东大泉单元(DQP)第54页
        4.2.2 花西山单元(DQP)第54-55页
        4.2.3 长流水单元(CLP)第55-56页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56-60页
        4.3.1 主量元素第57-59页
        4.3.2 微量元素第59-60页
    4.4 Sr-Nd、Lu-Hf同位素特征第60-62页
    4.5 岩浆固结温度和氧逸度第62-66页
5 金属硫化物特征与银的赋存状态第66-70页
    5.1 不含银硫化物矿物化学特征第66-67页
        5.1.1 黄铁矿第66-67页
        5.1.2 闪锌矿第67页
        5.1.3 毒砂第67页
    5.2 银的赋存状态第67-70页
        5.2.1 独立银矿物第67-68页
        5.2.2 不可见银第68-70页
6 成矿物质来源第70-73页
    6.1 S同位素第70-71页
    6.2 Pb同位素第71-73页
7 成矿流体的性质与特征第73-78页
    7.1 流体包裹体类型第73-74页
        7.1.1 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第73页
        7.1.2 花黑滩钼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第73-74页
        7.1.3 花牛山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第74页
    7.2 流体包裹体成分第74页
    7.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第74-75页
        7.3.1 金矿床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第74页
        7.3.2 花黑滩钼矿床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第74-75页
        7.3.3 花牛山铅锌银矿床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第75页
    7.4 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演化第75-78页
        7.4.1 石英D-O同位素特征第75-76页
        7.4.2 成矿流体的演化第76-78页
8 岩浆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第78-102页
    8.1 成岩与成矿事件时空序列第78-82页
    8.2 岩石起源、成因与演化第82-86页
    8.3 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意义第86-91页
    8.4 岩浆-热液系统成矿作用第91-93页
        8.4.1 岩浆的控矿作用第91-93页
        8.4.2 金属沉淀机制第93页
    8.5 成矿作用模式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第93-97页
        8.5.1 成矿作用模式第93-95页
        8.5.2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第95-97页
    8.6 找矿与勘探方向第97-102页
9 结论第102-103页
    9.1 主要成果与认识第102页
    9.2 创新点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6页
附录第116-147页
个人简介第147-148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及盐类资源效应
下一篇:滇西巍山笔架山锑矿田成矿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