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器中段制导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2.2 中制导律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中末段交接班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课题的分析 | 第16-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7-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器动力学模型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常用坐标系定义 | 第20-22页 |
2.2.1 地面坐标系Axyz | 第20-21页 |
2.2.2 弹道坐标系Ox2y2z2 | 第21页 |
2.2.3 弹体坐标系Ox1y1z1 | 第21页 |
2.2.4 速度坐标系OxVyVzV | 第21-22页 |
2.3 坐标系间的转换 | 第22-24页 |
2.3.1 地面坐标系与弹体坐标系的关系 | 第22-23页 |
2.3.2 地面坐标系与弹道坐标系的关系 | 第23页 |
2.3.3 弹道坐标系与速度坐标系的关系 | 第23页 |
2.3.4 速度坐标系与弹体坐标系的关系 | 第23-24页 |
2.4 动能拦截器性能参数总结 | 第24页 |
2.5 基本假设条件 | 第24-25页 |
2.6 动力学模型 | 第25-28页 |
2.6.1 拦截器质心动力学方程 | 第25页 |
2.6.2 拦截器绕质心动力学方程 | 第25-26页 |
2.6.3 拦截器质心运动学方程 | 第26-27页 |
2.6.4 拦截器绕质心转动运动学方程 | 第27页 |
2.6.5 各角度间的几何关系方程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中末段交接班的导引头交接班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距离截获概率分析 | 第31-36页 |
3.3 角度截获概率分析 | 第36-41页 |
3.3.1 制导雷达误差分析 | 第36-38页 |
3.3.2 角度截获概率模型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中制导律设计与实现 | 第42-60页 |
4.1 引言 | 第42-44页 |
4.2 变结构制导律设计 | 第44-46页 |
4.3 最优滑模制导律设计 | 第46-49页 |
4.4 姿轨控制律设计及实现 | 第49-55页 |
4.4.1 侧向发动机排布及工作方式 | 第49-52页 |
4.4.2 姿轨控制律设计 | 第52-55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中末段交接班的弹道交接班 | 第60-68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问题描述及交接律设计 | 第60-62页 |
5.3 交接班时间的确定 | 第62-65页 |
5.3.1 弹体时滞参数对交接班时间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2 累积航向误差对交接班时间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 仿真分析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