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有机树莓产业化的政策探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文献综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9-20页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可能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本文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0-27页 |
2.1 本文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2.1.1 产业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产业的特点 | 第20-21页 |
2.1.3 有机农业的概念 | 第21-23页 |
2.1.4 有机农业的特点 | 第23-24页 |
2.2 本文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2.2.3 后发优势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树莓及其产业的介绍 | 第27-33页 |
3.1 树莓的介绍 | 第27-30页 |
3.1.1 树莓的植物学概况 | 第27-28页 |
3.1.2 树莓的营养价值 | 第28页 |
3.1.3 树莓的药用保健价值 | 第28页 |
3.1.4 树莓的其他价值 | 第28-29页 |
3.1.5 树莓的产品特性 | 第29-30页 |
3.2 国内外树莓产业现状 | 第30-33页 |
3.2.1 国外树莓产业现状 | 第30-31页 |
3.2.2 国内树莓产业现状 | 第31-33页 |
第4章 休宁县野生树莓资源的调查 | 第33-41页 |
4.1 休宁县县情 | 第33-36页 |
4.1.1 气候 | 第33-34页 |
4.1.2 地形土壤 | 第34页 |
4.1.3 水文 | 第34-35页 |
4.1.4 区位与交通 | 第35页 |
4.1.5 经济与就业 | 第35页 |
4.1.6 特色产业 | 第35-36页 |
4.2 休宁县野生树莓资源现状 | 第36-38页 |
4.2.1 野生树莓的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4.2.2 本地居民对野生树莓的认识 | 第38页 |
4.3 休宁县树莓的种植现状 | 第38-41页 |
4.3.1 休宁县野生树莓的开发利用情况 | 第38-39页 |
4.3.2. 休宁县人工种植树莓的现状和问题 | 第39页 |
4.3.3 休宁县在树莓产业方面的政策 | 第39-41页 |
第5章 休宁县发展有机树莓产业的SWOT分析 | 第41-47页 |
5.1 休宁县发展有机树莓产业的意义 | 第41-42页 |
5.2 休宁县发展有机树莓产业的优势 | 第42-43页 |
5.3 休宁县发展有机树莓产业的劣势 | 第43-44页 |
5.4 休宁县发展有机树莓产业的机会 | 第44-45页 |
5.5 休宁县发展有机树莓产业的挑战 | 第45-46页 |
5.6 战略分析 | 第46-47页 |
第6章 休宁县发展有机树莓产业的政策探究 | 第47-51页 |
6.1 “走出去” | 第47页 |
6.2 “引进来” | 第47-48页 |
6.3 “严把关” | 第48-49页 |
6.4 “优服务”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