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0-22页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5.2 本文所存在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货币需求及其计量模型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3页 |
2.1 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简述 | 第22-25页 |
2.1.1 传统货币数量理论 | 第22页 |
2.1.2 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 第22-24页 |
2.1.3 现代货币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2.2 半参数局部线性可加模型及其估计方法 | 第25-27页 |
2.3 脉冲响应函数及其算法 | 第27-30页 |
2.3.1 脉冲响应函数的基本思想 | 第27-28页 |
2.3.2 多变量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 第28-30页 |
2.4 方差分解及其算法 | 第30-33页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需求影响机制分析 | 第33-42页 |
3.1 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 | 第33-34页 |
3.2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结构和稳定性影响机理分析 | 第34-37页 |
3.2.1 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 | 第34-36页 |
3.2.2 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3.3 货币需求的双重影响机制分析 | 第37-42页 |
3.3.1 货币需求影响机制的界定 | 第37-38页 |
3.3.2 货币需求的双重影响机制 | 第38-42页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需求影响实证分析 | 第42-62页 |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4.1.1 货币需求变量的选取 | 第42页 |
4.1.2 自变量的选取 | 第42-44页 |
4.1.3 数据来源 | 第44页 |
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检验 | 第44-46页 |
4.3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需求影响机制模型设定 | 第46-48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62页 |
4.4.1 模型Ⅰ与模型Ⅱ的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4.4.2 模型Ⅲ的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4.4.3 方差分解的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62-67页 |
5.1 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以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 | 第62-64页 |
5.1.1 应设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 | 第62-63页 |
5.1.2 注重监管的一致性 | 第63页 |
5.1.3 强化数据捕获与分析 | 第63页 |
5.1.4 提高信息披露力度 | 第63-64页 |
5.1.5 加强行业自律 | 第64页 |
5.2 稳推利率市场化以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64-65页 |
5.3 创新货币政策以适应新变化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