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 | 第14-17页 |
1.2.1 静力理论 | 第15页 |
1.2.2 反应谱理论 | 第15-16页 |
1.2.3 动力时程反应分析法 | 第16-17页 |
1.2.4 基于位移/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 | 第17页 |
1.3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 | 第17-19页 |
1.3.1 塑性铰研究 | 第18页 |
1.3.2 结构破坏模式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岩溶区建筑抗震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1 岩溶稳定性评价研究 | 第19-20页 |
1.4.2 岩溶区地基基础的研究 | 第20页 |
1.4.3 岩溶地基基础形式 | 第20-21页 |
1.5 共同作用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机理分析 | 第24-36页 |
2.1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动力有限元机理研究 | 第24-28页 |
2.1.1 动力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2.1.2 动力平衡方程及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1.3 共同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2.2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 第28-34页 |
2.2.1 基本方程 | 第28-29页 |
2.2.2 上部结构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2.3 基础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2.4 地基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2.3 结构倒塌破坏模式分析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岩溶地区的地震特点及抗震措施 | 第36-44页 |
3.1 岩溶地基的特点 | 第36-38页 |
3.1.1 岩溶区地质特点 | 第36-38页 |
3.1.2 岩溶地基的特点 | 第38页 |
3.2 岩溶区震害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3.2.1 地震岩溶塌陷对建筑的破坏 | 第38-39页 |
3.2.2 地裂缝对建筑的破坏 | 第39-40页 |
3.2.3 低矮建筑物震害严重 | 第40页 |
3.2.4 岩溶区地震灾害相互诱发 | 第40-41页 |
3.3 提高岩溶区建筑抗震能力的措施 | 第41-43页 |
3.3.1 建筑场地的选择 | 第41页 |
3.3.2 岩溶区地基处理 | 第41-42页 |
3.3.3 岩溶区建筑基础抗震措施 | 第42-43页 |
3.3.4 上部结构抗震措施 | 第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岩溶地基-基础-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第44-61页 |
4.1 计算模型介绍 | 第44-50页 |
4.1.1 考虑岩溶地基的共同作用模型 | 第44-48页 |
4.1.2 考虑非岩溶地基的共同作用模型 | 第48-49页 |
4.1.3 固基假定模型 | 第49-50页 |
4.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第50-52页 |
4.2.1 地震波的特性 | 第50页 |
4.2.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0-51页 |
4.2.3 地震波的调整和反演 | 第51-52页 |
4.3 分析结果对比 | 第52-59页 |
4.3.1 岩溶地基对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52-56页 |
4.3.2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对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岩溶地基-基础-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 | 第61-71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5.2 地震反应分析 | 第62-69页 |
5.2.1 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64-67页 |
5.2.2 结构塑性区发展过程分析 | 第67-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