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稀土配合物研究的一般概况 | 第8-10页 |
1.2.1 稀土离子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 | 第8-9页 |
1.2.2 稀土离子的配位特性 | 第9-10页 |
1.2.3 稀土配合物的应用 | 第10页 |
1.3 三足体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1.3.1 以N原子及氮杂环为中心的三足体化合物 | 第11-13页 |
1.3.2 含磷三足体结构化合物的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4 稀土配合物与BSA和DNA相互作用 | 第14-17页 |
1.4.1 BSA的组成和结构 | 第14-15页 |
1.4.2 DNA的组成和结构 | 第15-16页 |
1.4.3 配合物与DNA键合方式 | 第16页 |
1.4.4 研究DNA和BSA与配合物相互作用的方法 | 第16-17页 |
1.5 电化学DNA传感器 | 第17-20页 |
1.5.1 非标记型杂交的电信号输出过程 | 第18页 |
1.5.2 非标记型电化学DNA杂交指示剂的工作原理 | 第18页 |
1.5.3 非标记型电化学DNA杂交指示剂 | 第18页 |
1.5.4 新型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应用 | 第18-20页 |
1.6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配体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组成分析 | 第21-32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2.1 配体的合成 | 第22-23页 |
2.2.2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2.3.1 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分析 | 第24页 |
2.3.2 红外吸收光谱 | 第24-25页 |
2.3.3 配体的量化计算 | 第25-28页 |
2.3.4 配位情况的进一步考察 | 第28-30页 |
2.3.5 配合物的可能结构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三种配体Eu(Ⅲ)配合物与BSA作用机理 | 第32-45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32页 |
3.2.2 配合物与BSA的作用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3.3.1 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33-41页 |
3.3.2 Cu~(2+)和Fe~(3+)对配合物-BSA作用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三种配体Eu(Ⅲ)配合物与DNA作用机理 | 第45-56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45-46页 |
4.2.2 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 第46页 |
4.2.3 以稀土配合物为杂交探针的DNA传感器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4.3.1 光谱法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 第47-50页 |
4.3.2 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法研究 | 第50-52页 |
4.3.3 配合物作为杂交探针在DNA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52-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图 | 第67-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