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物权论文

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研究

创新点摘要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1-16页
第1章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一般理论第16-38页
    1.1 机动车所有权概述第16-29页
        1.1.1 机动车第16-22页
        1.1.2 机动车所有权第22-26页
        1.1.3 机动车所有人第26-29页
    1.2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法律构成第29-33页
        1.2.1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概念第29-30页
        1.2.2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样态第30-31页
        1.2.3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原因第31-33页
    1.3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之学理基础第33-38页
        1.3.1 从物权行为看物权变动第33-35页
        1.3.2 从债权行为看物权变动第35-36页
        1.3.3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之价值取向第36-38页
第2章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比较法考察第38-47页
    2.1 意思主义立法模式第38-41页
        2.1.1. 意思主义立法模式的概念第38页
        2.1.2 意思主义立法模式的制度表现第38-41页
        2.1.3 对意思主义立法模式的评价第41页
    2.2 形式主义立法模式第41-47页
        2.2.1 形式主义立法模式的概念第41-42页
        2.2.2 形式主义立法模式的制度表现第42-45页
        2.2.3 对形式主义立法模式的评价第45-47页
第3章 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评析与思考第47-61页
    3.1 我国现行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辨析第47-50页
        3.1.1 学界对物权法规定的不同理解第47-48页
        3.1.2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登记对抗主义立法模式第48-50页
    3.2 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的透析第50-52页
        3.2.1 采登记对抗主义模式的立法本意第50-51页
        3.2.2 采登记对抗主义模式的本意质疑第51-52页
    3.3 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的反思第52-61页
        3.3.1 机动车登记的法律属性第52-57页
        3.3.2 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的重新选择第57-61页
第4章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重新选择后的效应体系第61-91页
    4.1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力第61-68页
        4.1.1 公示与公信力的概述第61-63页
        4.1.2 不同立法模式下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力第63-66页
        4.1.3 我国现行立法下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力分析第66-67页
        4.1.4 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公示方式和公信力模式的选择第67-68页
    4.2 机动车无权处分第68-78页
        4.2.1 无权处分的概述第68-70页
        4.2.2 不同立法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第70-72页
        4.2.3 我国学界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争论第72-74页
        4.2.4 我国现行立法下机动车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分析第74-76页
        4.2.5 机动车无权处分行为之效力模式选择第76-78页
    4.3 机动车善意取得第78-91页
        4.3.1 善意取得的理论概说第78-80页
        4.3.2 不同立法模式下机动车善意取得的规定第80-85页
        4.3.3 我国现行立法下机动车善意取得分析第85-87页
        4.3.4 我国机动车善意取得制度的构建第87-91页
第5章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法律适用与责任承担第91-105页
    5.1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法律适用第91-97页
        5.1.1 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第91-92页
        5.1.2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的法律适用规则第92-95页
        5.1.3 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法律适用规则的选择第95-97页
    5.2 机动车所有权变动与责任承担第97-105页
        5.2.1 物权法的规定对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的影响第97页
        5.2.2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比较法考察第97-98页
        5.2.3 机动车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第98-102页
        5.2.4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第102-105页
结论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作者简介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少年学生数字化语言经验对字词认知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