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1 新媒体的时代背景 | 第13页 |
1.1.2 微信科技传播的行业背景 | 第13-14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科技传播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微信传播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3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概述 | 第19-27页 |
2.1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分类 | 第20-23页 |
2.1.1 科研机构类 | 第20-21页 |
2.1.2 高新区宣传机构类 | 第21页 |
2.1.3 科技媒体类 | 第21-22页 |
2.1.4 科技企业类 | 第22页 |
2.1.5 个人创办类 | 第22-23页 |
2.2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内容 | 第23-24页 |
2.2.1 生活类科学知识 | 第23页 |
2.2.2 产业类科技资讯 | 第23页 |
2.2.3 新闻类科技事件 | 第23-24页 |
2.2.4 人文类科学故事 | 第24页 |
2.3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受众特征 | 第24-25页 |
2.3.1 受众趋于年轻化高学历 | 第24-25页 |
2.3.2 受众对微信的依赖性强 | 第25页 |
2.4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层次 | 第25-27页 |
2.4.1 基于用户订阅的大众传播 | 第25-26页 |
2.4.2 基于用户关键词回复的精准传播 | 第26页 |
2.4.3 基于用户分享的朋友圈传播 | 第26-27页 |
第3章 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研究 | 第27-34页 |
3.1 以记者和科研专家为传播主体 | 第27-28页 |
3.2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传播并重 | 第28-30页 |
3.2.1 科普议题文章占七成比例 | 第28-29页 |
3.2.2 重视生活和人文领域科普 | 第29-30页 |
3.3 微信文章标题通俗而内容严谨 | 第30-32页 |
3.4 多使用通讯体裁和纯文字形式 | 第32-34页 |
第4章 腾讯科技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研究 | 第34-40页 |
4.1 以网站科技记者为传播主体 | 第34-35页 |
4.2 侧重科技类产业的热点资讯 | 第35-37页 |
4.3 标题口语化内容表达较活泼 | 第37-38页 |
4.4 体裁丰富多样呈现图文结合 | 第38-40页 |
4.4.1 看重新闻报道与研究 | 第38-39页 |
4.4.2 多使用一文一图形式 | 第39-40页 |
第5章 果壳网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研究 | 第40-46页 |
5.1 传播主体多为学科领域专家 | 第40-41页 |
5.2 重视科普日常生活领域知识 | 第41-43页 |
5.2.1 科普文章占近九成比例 | 第41-42页 |
5.2.2 多健康和心理领域知识 | 第42-43页 |
5.3 文章标题生动内容语言活泼 | 第43-44页 |
5.4 大量配图提升受众阅读体验 | 第44-46页 |
5.4.1 重视论文和图文集 | 第44-45页 |
5.4.2 一文多图比重更大 | 第45-46页 |
第6章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46-51页 |
6.1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目前的问题 | 第46-48页 |
6.1.1 微信科技传播的规模有限 | 第46-47页 |
6.1.2 真正传播的科学知识较少 | 第47页 |
6.1.3 微信内容可信度有待提高 | 第47-48页 |
6.2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建议 | 第48-51页 |
6.2.1 做好内容优化编辑 | 第48-49页 |
6.2.2 找准定位形成风格 | 第49-50页 |
6.2.3 加强互动巩固受众 | 第50页 |
6.2.4 严格管理避免误导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采写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 | 第56-57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与新闻实践目录 | 第57-58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的科研课题录 | 第58-59页 |
附录E 科技类微信公众平台受众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