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合成碳量子点及其性质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宏观体系合成碳量子点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 1.2.1 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 | 第9-10页 | 
| 1.2.2 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 | 第10-13页 | 
| 1.3 微反应器合成碳量子点 | 第13-14页 | 
| 1.3.1 反胶束法 | 第13-14页 | 
| 1.3.2 模板法 | 第14页 | 
| 1.4 微流控芯片合成碳量子点 | 第14-16页 | 
| 1.4.1 微流控芯片合成的优势 | 第14-15页 | 
| 1.4.2 微流控芯片合成碳量子点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5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宏观体系合成碳量子点 | 第18-27页 | 
| 2.1 实验药品 | 第18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 2.3.1 宏观体系合成碳量子点 | 第19-20页 | 
| 2.3.3 碳量子点荧光性能测试 | 第20页 | 
| 2.3.4 结构组成测试 | 第20-21页 |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 2.4.1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能 | 第21页 | 
| 2.4.2 形貌结构测试 | 第21-22页 | 
| 2.4.3 化学组成测试 | 第22-24页 | 
| 2.4.4 反应条件的筛选 | 第24-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微流控芯片合成碳量子点 | 第27-39页 | 
| 3.1 微流控芯片合成的优势 | 第27-28页 | 
| 3.2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 3.3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3.4 微流控芯片合成碳量子点 | 第28-33页 | 
| 3.4.1 蛇形芯片制备碳量子点 | 第29页 | 
| 3.4.2 螺旋形芯片制备碳量子点 | 第29-31页 | 
| 3.4.3 组合型形芯片制备碳量子点 | 第31-33页 |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 3.5.1 反应机理分析 | 第33-34页 | 
| 3.5.2 荧光性能检测 | 第34-35页 | 
| 3.5.3 形貌结构测试 | 第35-36页 | 
| 3.5.4 化学组成测试 | 第36-3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碳量子点的性质及应用 | 第39-46页 | 
| 4.1 实验药品 | 第39页 | 
| 4.2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 4.3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 4.3.1 光照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0页 | 
| 4.3.2 溶液离子强度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 4.3.3 pH值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 4.3.4 金属离子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 4.4.1 抗光漂白性 | 第41-42页 | 
| 4.4.2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42页 | 
| 4.4.3 pH值响应 | 第42-43页 | 
| 4.4.4 金属离子检测 | 第43-4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攻读硕士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