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第一章 早期新加坡文化形态分析 | 第22-30页 |
1.1 开埠前的本土文化与中华文化 | 第22-24页 |
1.2 开埠后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 第24-30页 |
1.2.1 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 第24-26页 |
1.2.2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 第26-27页 |
1.2.3 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西方文化的融合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左秉隆推广中华文化的原因 | 第30-36页 |
2.1 应对多元文化形态发展下中华文化的式微 | 第30-31页 |
2.1.1 中华传统生活方式的流失 | 第30-31页 |
2.1.2 中华传统思想的衰落 | 第31页 |
2.2 晚清政府的政治考虑 | 第31-33页 |
2.2.1 寻求经济外援 | 第32页 |
2.2.2 寻求华工国家认同 | 第32-33页 |
2.3 左秉隆文化推广的自觉性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左秉隆推广中华文化的时势分析 | 第36-43页 |
3.1 第一任期:中国国力的好转与英殖民政府的介入 | 第36-38页 |
3.1.1 中国国力的好转 | 第36-37页 |
3.1.2 英殖民政府的介入 | 第37-38页 |
3.2 第二任期:中国国力的衰退与“异声”的出现 | 第38-43页 |
3.2.1 中国国力的衰退 | 第39页 |
3.2.2 “异声”的出现 | 第39-43页 |
第四章 左秉隆推广中华文化的策略 | 第43-61页 |
4.1 主动联络不同层次“文化受众” | 第43-52页 |
4.1.1 以关注民生疾苦取得底层民众信赖 | 第43-47页 |
4.1.2 以鬻爵封官获取富商大贾支持 | 第47-51页 |
4.1.3 以倡设“英语雄辩会”争取亲英侨生 | 第51-52页 |
4.2 文化推广“工具”、“方式”多样化 | 第52-56页 |
4.2.1 以报纸媒介作为推广中华文化的喉舌 | 第52-54页 |
4.2.2 创建文学社团作为推广中华文化的高层机构 | 第54-55页 |
4.2.3 兴办华文学校作为中华文化推广基层机构 | 第55-56页 |
4.3 做好文化推广的示范工作 | 第56-61页 |
4.3.1 示范文学创作 | 第57-59页 |
4.3.2 领导组织传统仪制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左秉隆推广中华文化的影响 | 第61-67页 |
5.1 南洋华社群中“爱国情绪”的普遍出现 | 第61-63页 |
5.2 稳定团结的华社初步形成 | 第63-64页 |
5.3 中华传统文学创作潮流的兴起 | 第64-65页 |
5.4 复兴儒学思想意识的成功开启 | 第65-67页 |
第六章 左秉隆推广中华文化的个人苦闷与突破 | 第67-72页 |
6.1 文化推广活动中的个人苦闷 | 第67-69页 |
6.2 成功实践了“文化外交”模式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