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阐述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8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国外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外对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 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 我国对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 我国对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五) 文章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1、地方政府 | 第19-20页 |
(1) 地方政府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2) 地方政府的特征 | 第19-20页 |
2、低碳经济 | 第20-22页 |
(1) 低碳与低碳经济的含义 | 第20页 |
(2) 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20-22页 |
3、激励约束机制 | 第22-23页 |
(1) 激励机制的含义 | 第22页 |
(2) 约束机制的含义 | 第22页 |
(3) 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的含义 | 第22-23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1、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博弈论 | 第23-24页 |
3、激励理论 | 第24-27页 |
二、地方政府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现状及其意义 | 第27-34页 |
(一) 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 第27-30页 |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 第27-28页 |
2、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突出 | 第28-29页 |
3、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压力不断增大 | 第29-30页 |
4、公民健康及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30页 |
(二) 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 第30-32页 |
1、绿色新政下大搞形式主义,低碳经济成为政治口号 | 第31页 |
2、粗放型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低碳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 第31-32页 |
3、观念、制度与技术的多重障碍,低碳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 第32页 |
(三) 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 第32-34页 |
1、有利于转变地方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 第32-33页 |
2、有利于节约能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 第33页 |
3、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综合竞争力 | 第33页 |
4、有利于实现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3-34页 |
三、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41页 |
(一) 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与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的关系 | 第34-35页 |
1、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与激励机制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关系 | 第34-35页 |
2、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与约束机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 第35页 |
(二) 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5-41页 |
1、激励机制不到位使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缺乏动力机制 | 第35-37页 |
(1) 行政激励不当导致地方低碳政策不可持续性现象突出 | 第35-36页 |
(2) 财税激励不足导致地方低碳发展缺乏中央资金及政策的扶持 | 第36页 |
(3) 制度环境的激励不足导致地方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 | 第36-37页 |
(4) 参与渠道不顺畅导致地方民众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 第37页 |
2、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困境重重 | 第37-41页 |
(1) 法律约束不足导致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遭遇信任危机 | 第38页 |
(2) 行政约束不力导致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陷入管理危机 | 第38-39页 |
(3) 经济约束不当导致地方低碳经济面临发展危机 | 第39-40页 |
(4) 道德约束不力导致地方官员发展低碳经济出现道德危机 | 第40-41页 |
四、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41-49页 |
(一) 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1、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出现偏差 | 第41-43页 |
2、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利益导向出现偏差 | 第43-45页 |
(二) 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约束机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1、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是约束机制失效的首要原因 | 第45-46页 |
2、监督机制不完善是约束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 第46-47页 |
3、法律治理体系滞后是约束机制失效的根本原因 | 第47-49页 |
五、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路径 | 第49-67页 |
(一) 整合各方利益,建立切实有效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 | 第49-57页 |
1、行政激励 | 第49-52页 |
(1) 改革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49-50页 |
(2) 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手段 | 第50-51页 |
(3) 建立低碳管理人才的筛选和退出机制 | 第51-52页 |
2、财税激励 | 第52-54页 |
(1) 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对低碳产业的持续发展实行财税支持和政策优惠 | 第52-53页 |
(2) 调整地方财政支出,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 第53页 |
(3) 设立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对低碳节能产品给予政策鼓励 | 第53-54页 |
3、制度环境的激励 | 第54-55页 |
(1) 通过制度供给,实现地区间低碳技术的合作和转让 | 第54页 |
(2) 设置低碳技术创新机构和创新奖励制度,营造积极、竞争、创新的低碳环境 | 第54-55页 |
4、激发民众及社会团体参与热情 | 第55-57页 |
(1) 设立地方低碳发展“智库”,打造“金点子工程”,给予民众灵感奖励 | 第55页 |
(2) 组建低碳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赋予民众知情权与表达权 | 第55-56页 |
(3) 组织民众参与地方低碳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赋予民众提案权 | 第56页 |
(4) 组建低碳协会和环保社团,营造合作、团结、协调发展低碳经济的氛围 | 第56-57页 |
(二) 根据地方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约束机制 | 第57-67页 |
1、法律约束 | 第57-59页 |
(1) 加强能源立法与低碳立法,明确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环保责任 | 第57-58页 |
(2) 完善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治理体系 | 第58-59页 |
2、行政约束 | 第59-61页 |
(1) 建立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 | 第59页 |
(2) 建立专门的低碳管理信息披露机制和举报机制 | 第59-60页 |
(3) 建立完善的市场声誉约束机制 | 第60页 |
(4)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低碳管理监管体系 | 第60-61页 |
3、经济约束 | 第61-64页 |
(1) 建立绿色GDP经济核算制度 | 第61-62页 |
(2) 对高污染、高排放的地方企业实施重税政策 | 第62-63页 |
(3) 遏制奢侈消费现象 | 第63-64页 |
4、道德约束 | 第64-67页 |
(1) 加强伦理道德约束,促使地方官员形成正确的利益位阶意识和代际公平意识 | 第64-65页 |
(2) 建立强有力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注释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