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铜、银和铁参与的构建碳碳键、碳杂键反应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44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过渡金属铜参与反应的概述第13-33页
        1.2.1 过渡金属铜参与的偶联反应的概述第13-26页
        1.2.2 过渡金属铜参与的碳氢键活化反应的综述第26-33页
    1.3 过渡金属银参与的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第33-39页
        1.3.1 银参与碳碳键偶联反应第33-35页
        1.3.2 银参与碳氮键偶联反应第35-37页
        1.3.3 银参与碳氧键偶联反应第37-39页
    1.4 过渡金属铁参与的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第39-42页
        1.4.1 铁参与的碳碳键偶联反应第39-40页
        1.4.2 铁参与的碳杂键偶联反应第40-42页
    1.5 本课题选择的意义和内容第42-44页
第2章 金属铜参与8-氨基喹啉辅助的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邻位碳氢活化芳基化反应的研究第44-69页
    2.1 引言第44-46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46-49页
        2.2.2 底物的扩展第49-52页
        2.2.3 双导向基团的脱除反应第52页
        2.2.4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52-53页
    2.3 实验部分第53-67页
        2.3.1 仪器与试剂第53-55页
        2.3.2 原料的合成第55页
        2.3.3 苯甲酰胺类衍生物的邻位碳氢活化芳基化反应的条件第55-56页
        2.3.4 导向基团离去反应的研究第56页
        2.3.5 产物的表征第56-67页
    2.4 结论第67-69页
第3章 金属铜催化的2-苯基苯甲酰胺氧化环化合成6(5H)-菲啶酮反应的研究第69-86页
    3.1 引言第69-71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71-77页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71-74页
        3.2.2 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底物扩展第74-76页
        3.2.3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76-77页
    3.3 实验部分第77-85页
        3.3.1 仪器与试剂第77-78页
        3.3.2 原料的合成第78-79页
        3.3.3 邻苯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的氧化环化反应的条件第79页
        3.3.4 产物的表征第79-85页
    3.4 结论第85-86页
第4章 铜催化的N-烷基-2-溴(氯)乙酰苯胺氧化环化合成靛红的研究第86-104页
    4.1 引言第86页
    4.2 靛红的合成研究第86-88页
        4.2.1 传统的靛红的合成方法第86-87页
        4.2.2 通过铜盐参与的靛红的合成方法第87-8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8-95页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88-90页
        4.3.2 底物的扩展第90-93页
        4.3.3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93-95页
    4.4 实验部分第95-102页
        4.4.1 仪器与试剂第95-97页
        4.4.2 原料的合成第97页
        4.4.3 铜催化的乙酰苯胺衍生物反应合成靛红反应的条件第97页
        4.4.4 产物的表征第97-102页
    4.5 结论第102-104页
第5章 金属银催化的苯乙烯与亚磷酸脂偶联反应合成乙烯基亚磷酸脂的研究第104-125页
    5.1 引言第104页
    5.2 过渡金属参与乙烯基亚磷酸的合成方法第104-10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3页
        5.3.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107-110页
        5.3.2 底物的扩展第110-112页
        5.3.3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112-113页
    5.4 实验部分第113-123页
        5.4.1 仪器与试剂第113-114页
        5.4.2 原料的合成第114页
        5.4.3 银催化的苯乙烯与亚磷酸脂的反应条件第114-115页
        5.4.4 产物的表征第115-123页
    5.5 结论第123-125页
第6章 金属铁参与的金属氢化环化合成吲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第125-147页
    6.1 引言第125-129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29-135页
        6.2.1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129-132页
        6.2.2 底物的扩展第132-133页
        6.2.3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133-135页
    6.3 实验部分第135-146页
        6.3.1 仪器与试剂第135-136页
        6.3.2 原料的合成第136-137页
        6.3.3 自由基串联反应合成吲哚酮类化合物反应的条件第137-138页
        6.3.4 产物的表征第138-146页
    6.4 结论第146-147页
结论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3页
附录A 部分化合物谱图第163-197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7-199页
致谢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Q-Orbitrap高分辨质谱检测生物样品中镇静催眠药含量
下一篇:中等介电常数BaO-TiO2系微波陶瓷材料低温烧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