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凝析气田集输管道内腐蚀预测与防腐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1.2.1 凝析气田集输管道腐蚀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多相流腐蚀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CO_2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15页 |
1.2.4 油气田内腐蚀控制技术现状 | 第15-18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TZ1号集输管道基础数据分析 | 第21-31页 |
2.1 TZ凝析气田集气干线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2.2 TZ1号干线腐蚀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2.2.1 TZ1号干线腐蚀穿孔情况 | 第23-25页 |
2.2.2 TZ1集气干线内腐蚀原因分析 | 第25页 |
2.3 1号管道腐蚀监测数据分析 | 第25-30页 |
2.3.1 腐蚀监测结果评价分析标准 | 第25-27页 |
2.3.2 腐蚀挂片监测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3.3 漏磁检测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TZ1号集输管道内腐蚀数值仿真 | 第31-53页 |
3.1 多相流模拟软件 | 第31-32页 |
3.1.1 稳态模拟软件 | 第31页 |
3.1.2 瞬态模拟软件 | 第31-32页 |
3.2 多相流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 第32-39页 |
3.2.1 气液两相流腐蚀速率模型 | 第32-34页 |
3.2.2 CO_2腐蚀预测模型 | 第34-39页 |
3.3 OLGA软件对TZ1干线内腐蚀预测模拟 | 第39-45页 |
3.3.1 管道内腐蚀速率计算 | 第40-41页 |
3.3.2 腐蚀速率计算值与检测值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3.3.3 管道内腐蚀敏感位置预测 | 第42-45页 |
3.4 多相流参数对管道腐蚀速率影响分析 | 第45-52页 |
3.4.1 入口温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2 出口压力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3 处理量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4 含水量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5 CO_2分压对腐蚀速率影响 | 第50-51页 |
3.4.6 管道倾角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TZ1号集输管道内腐蚀预测方法建立 | 第53-66页 |
4.1 内腐蚀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53-54页 |
4.2 TZ1号集输管道内腐蚀预测模型建立 | 第54-65页 |
4.2.1 内腐蚀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54-55页 |
4.2.2 BP神经网络内腐蚀速率预测 | 第55-61页 |
4.2.3 GA-BP神经网络内腐蚀速率预测 | 第61-64页 |
4.2.4 神经网络预测结果比较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TZ凝析气田集输管道内腐蚀控制措施 | 第66-84页 |
5.1 增加TZ集输系统的离线检测 | 第66-70页 |
5.1.1 TZ集输系统腐蚀监测设备分布情况 | 第66-67页 |
5.1.2 超声C-扫描定点测厚 | 第67-68页 |
5.1.3 TZ1号管道线定点测厚点分布点选取 | 第68-70页 |
5.2 TZ凝析气田缓蚀剂筛选评价实验 | 第70-83页 |
5.2.1 国内外现行缓蚀剂评价方法 | 第70-71页 |
5.2.2 TZ气田缓蚀剂初选评价实验 | 第71-76页 |
5.2.3 优选的缓蚀剂综合性能评价实验 | 第76-80页 |
5.2.4 缓蚀剂加注周期模拟实验 | 第80-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6页 |
6.2 建议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1 | 第92-98页 |
附录2 | 第98-101页 |
附录3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