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城市内河景观型河道整治研究--以芦山县玉溪河城区段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山区城市内河景观型河道整治理论 | 第17-23页 |
| 2.1 理念 | 第17页 |
| 2.2 目标 | 第17-19页 |
| 2.2.1 水利目标 | 第18页 |
| 2.2.2 生态目标 | 第18-19页 |
| 2.2.3 交通目标 | 第19页 |
| 2.2.4 景观目标 | 第19页 |
| 2.3 原则 | 第19-21页 |
| 2.3.1 地域性原则 | 第19-20页 |
| 2.3.2 经济合理原则 | 第20页 |
| 2.3.3 格局连续性原则 | 第20页 |
| 2.3.4 生态学原则 | 第20页 |
| 2.3.5 共享性原则 | 第20页 |
| 2.3.6 可持续的原则 | 第20页 |
| 2.3.7 美学原则 | 第20-21页 |
| 2.4 规范 | 第21页 |
| 2.5 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试验河段概况 | 第23-28页 |
| 3.1 河段流域概况 | 第23-24页 |
| 3.2 水文概况 | 第24-25页 |
| 3.2.1 水文气象 | 第24页 |
| 3.2.2 水文测站 | 第24-25页 |
| 3.2.3 泥沙 | 第25页 |
| 3.3 地质概况 | 第25-27页 |
| 3.3.1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 3.3.2 地层岩性 | 第25-26页 |
| 3.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景观型河道形态设计 | 第28-39页 |
| 4.1 平面形态 | 第28-29页 |
| 4.2 横断面形态 | 第29-33页 |
| 4.2.1 试验河段稳定河宽论证与堤距选择 | 第29-31页 |
| 4.2.2 宽窄形态及生态布局 | 第31-33页 |
| 4.2.3 试验河段堤线方案选择 | 第33页 |
| 4.3 纵向设计 | 第33-38页 |
| 4.3.1 基本资料 | 第33-34页 |
| 4.3.2 设计思路 | 第34-36页 |
| 4.3.3 雍水分析 | 第36-37页 |
| 4.3.4 冲刷分析 | 第37-38页 |
| 4.3.5 清淤、疏浚 | 第38页 |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水景布局 | 第39-50页 |
| 5.1 景观水堰 | 第39-47页 |
| 5.1.1 工程布置 | 第39页 |
| 5.1.2 堰体稳定及应力计算 | 第39-42页 |
| 5.1.3 堰下消能防冲验算 | 第42-45页 |
| 5.1.4 坝基渗流分析 | 第45-47页 |
| 5.2 湿地种植带 | 第47-49页 |
| 5.2.1 湿地种植带的定义 | 第47-48页 |
| 5.2.2 湿地种植带的布局 | 第48页 |
| 5.2.3 生态植被的选择方法 | 第48页 |
| 5.2.4 常见的湿地生态种类 | 第48-49页 |
| 5.3 滩涂活动区 | 第49页 |
| 5.4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景观型防洪堤结构 | 第50-57页 |
| 6.1 堤防结构 | 第50-56页 |
| 6.1.1 堤防断面选择 | 第50-53页 |
| 6.1.2 堤顶结构 | 第53-55页 |
| 6.1.3 堤后背水坡 | 第55页 |
| 6.1.4 基础处理 | 第55页 |
| 6.1.5 堤防工程稳定分析 | 第55-56页 |
| 6.1.6 亲水步阶 | 第56页 |
| 6.2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七章 滨水带景观设计与开发 | 第57-66页 |
| 7.1 滨水带范围 | 第57页 |
| 7.2 景观设计理念 | 第57-60页 |
| 7.2.1 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 7.2.2 设计策略 | 第58-60页 |
| 7.2.3 整体概念 | 第60页 |
| 7.2.4 设计要素 | 第60页 |
| 7.3 景观设计 | 第60-65页 |
| 7.3.1 主体景观系统 | 第60-61页 |
| 7.3.2 道路系统 | 第61-62页 |
| 7.3.3 植物景观系统 | 第62-63页 |
| 7.3.4 立体栈道 | 第63-64页 |
| 7.3.5 灯光系统 | 第64页 |
| 7.3.6 公用设施 | 第64-65页 |
| 7.4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八章 效果与效益 | 第66-68页 |
| 8.1 建设效果 | 第66页 |
| 8.2 效益分析 | 第66-68页 |
| 第九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8-70页 |
| 9.1 结论 | 第68-69页 |
| 9.2 不足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