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类纪录片《寻梦中国》的创作阐释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跨文化纪录片的概念解读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 本作品的项目依托与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3.1 项目依托 | 第12-13页 |
1.3.2 本片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工作流程 | 第14-17页 |
1.4.1 前期准备阶段 | 第14-15页 |
1.4.2 中期拍摄阶段 | 第15页 |
1.4.3 后期剪辑合成阶段 | 第15页 |
1.4.4 送审播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纪录片《寻梦中国》前期调研与主人公确立 | 第17-22页 |
2.1 纪录片《寻梦中国》的主题确立 | 第17页 |
2.1.1 成立拍摄团队 | 第17页 |
2.1.2 主题确立 | 第17页 |
2.2 六位主人公的确立 | 第17-19页 |
2.3 分镜头脚本的撰写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纪录片《寻梦中国》中期拍摄 | 第22-46页 |
3.1 设备的选取 | 第22-25页 |
3.1.1 摄像机选取 | 第22-23页 |
3.1.2 录音设备选取 | 第23页 |
3.1.3 辅助设备选取 | 第23-25页 |
3.2 人物采访 | 第25-36页 |
3.2.1 采访场地选取,营造良好气氛 | 第25页 |
3.2.2 了解采访对象,设置问题 | 第25页 |
3.2.3 人物采访部分内容 | 第25-27页 |
3.2.4 主人公同期采访——以《北京放歌》为例 | 第27-36页 |
3.3 人物采访镜头的拍摄 | 第36-42页 |
3.3.1 构图 | 第38-39页 |
3.3.2 拍摄角度的选择 | 第39-42页 |
3.4 本片中长镜头的拍摄于运用 | 第42页 |
3.5 本片中空镜头的拍摄与运用 | 第42-43页 |
3.6 本片中声音的录制与运用 | 第43-46页 |
3.6.1 人声——真实的同期声 | 第43-44页 |
3.6.2 音响——多元化呈现 | 第44-45页 |
3.6.3 音乐——锦上添花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纪录片《寻梦中国》的后期剪辑与合成 | 第46-60页 |
4.1 素材可用性分析与选取 | 第46-49页 |
4.1.1 视频素材的整理 | 第47-49页 |
4.1.2 采访稿件的整理 | 第49页 |
4.2 剪辑大纲的形成 | 第49-50页 |
4.3 纪录片的初编 | 第50-51页 |
4.4 精剪 | 第51-58页 |
4.4.1 画面剪辑点的确立 | 第51-52页 |
4.4.2 镜头画面的组接 | 第52页 |
4.4.3 镜头画面的连贯性 | 第52-53页 |
4.4.4 纪录片的剪辑节奏 | 第53-55页 |
4.4.5 景别的选择 | 第55-58页 |
4.5 成片输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4页 |
5.1 纪录片《寻梦中国》的社会意义 | 第60页 |
5.2 纪录片《寻梦中国》的政治意义 | 第60-61页 |
5.3 创作阐述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A:项目参与证明 | 第70-72页 |
附录B:部分纪录片剪辑脚本 | 第72-86页 |
附录C:六位主人公罗文介绍 | 第86-88页 |
附录D: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