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5-24页 |
1.1 试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2.1 农药残留概述 | 第16-19页 |
1.2.2 降低农药残留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3 农药残留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2.4 SDH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3 试验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1.3 试验试剂、酶和菌株 | 第24-25页 |
2.2 黄瓜CsSDH基因的克隆 | 第25-29页 |
2.2.1 总RNA的提取 | 第25页 |
2.2.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25页 |
2.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26页 |
2.2.4 黄瓜CsSDH基因PCR扩增 | 第26-27页 |
2.2.5 PCR产物的回收与测序 | 第27-29页 |
2.3 黄瓜CsSDH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2.4 黄瓜CsSDH基因在霜霉威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第30页 |
2.5 黄瓜琥珀酸脱氢酶在霜霉威处理后的活性变化 | 第30-31页 |
2.6 CsSDH基因的过表达片段的获得 | 第31页 |
2.7 黄瓜CsSDH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3页 |
2.7.1 重组质粒和PBI121空载体的双酶切 | 第31-32页 |
2.7.2 植物表达载体与目的基因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第32页 |
2.7.3 重组子的验证 | 第32-33页 |
2.7.4 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 | 第33页 |
2.7.5 农杆菌中重组质粒的PCR及酶切鉴定 | 第33页 |
2.8 黄瓜CsSDH基因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33-36页 |
2.8.1 拟南芥材料 | 第33-34页 |
2.8.2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T0代种子获得 | 第34页 |
2.8.3 抗性种子的筛选 | 第34-35页 |
2.8.4 突变体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DNA的提取 | 第35页 |
2.8.5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35-36页 |
2.8.6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T_1代种子的获得 | 第36页 |
2.9 黄瓜CsSDH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2页 |
3.1 黄瓜CsSDH基因的克隆 | 第37-38页 |
3.1.1 基因组总RNA的提取 | 第37页 |
3.1.2 CsSDH基因的PCR扩增与酶切验证 | 第37-38页 |
3.2 CsSDH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41页 |
3.2.1 氨基酸序列及理化性质 | 第38-39页 |
3.2.2 CsSDH功能结构域分析 | 第39-40页 |
3.2.3 CsSDH二级和三维结构分析 | 第40页 |
3.2.4 CsSDH蛋白的系统进化树 | 第40-41页 |
3.3 CsSDH基因在不同品种,不同时间,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量分析 | 第41-43页 |
3.4 不同品种、不同时间,不同组织部位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3.5 CsSDH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验证 | 第44-47页 |
3.5.1 CsSDH基因的获得 | 第44-45页 |
3.5.2 黄瓜CsSDH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3.5.3 农杆菌中过表达载体PBI-SDH的PCR及酶切检测 | 第46-47页 |
3.6 黄瓜CsSDH基因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47-49页 |
3.6.1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T0代种子获得 | 第47-48页 |
3.6.2 抗性种子的筛选 | 第48页 |
3.6.3 突变体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DNA的提取 | 第48页 |
3.6.4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 第48-49页 |
3.6.5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T1代种子的收获 | 第49页 |
3.7 黄瓜Cs SDH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49-52页 |
3.7.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第49页 |
3.7.2 重组表达载体CsSDH-e GFP的构建 | 第49-50页 |
3.7.3 烟草亚细胞定位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4.1 霜霉威胁迫下,高低农残品种中黄瓜CsSDH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 第52页 |
4.2 CsSDH基因编码酶在降低农药残留残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式 | 第52-53页 |
4.3 黄瓜CsSDH基因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53页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3-54页 |
4.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4页 |
4.6 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