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1 绪论 | 第15-23页 |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坚硬顶板弱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深孔松动爆破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2 岩石在动静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 第23-31页 |
| ·概述 | 第23页 |
| ·岩石在静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质 | 第23-28页 |
| ·岩石在低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质 | 第24-25页 |
| ·岩石在中等应变速率下的力学性质 | 第25-28页 |
| ·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质 | 第28-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3 坚硬岩石深孔松动爆破理论 | 第31-42页 |
| ·岩石爆破破坏机理假设 | 第31-32页 |
| ·爆破应力波破坏理论 | 第31页 |
| ·爆生高压气体破坏理论 | 第31页 |
| ·爆破应力波与爆生高压气体共同作用破坏理论 | 第31-32页 |
| ·岩石的爆破理论模型 | 第32-34页 |
| ·弹性理论模型 | 第32页 |
| ·断裂理论模型 | 第32-33页 |
| ·损伤理论模型 | 第33-34页 |
| ·岩石爆破内部破坏作用 | 第34-41页 |
| ·爆腔区 | 第34-35页 |
| ·压碎区 | 第35-36页 |
| ·裂隙区 | 第36-41页 |
| ·震动区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4 薄煤层坚硬顶板合理悬顶长度与垮落步距分析 | 第42-52页 |
| ·综采面上覆岩层的移动规律 | 第42-44页 |
| ·综采面围岩的力学模型 | 第44-45页 |
| ·薄煤层坚硬顶板的力学模型及其计算 | 第45-51页 |
| ·初次垮落前薄煤层坚硬顶板的极限跨距 | 第46-49页 |
| ·周期垮落时薄煤层坚硬顶板的跨距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5 坚硬顶板垮落的数值模拟 | 第52-73页 |
| ·Ansys简介 | 第52页 |
| ·普通坚硬顶板的数值分析 | 第52-65页 |
| ·普通坚硬顶板初次垮落步距的数值模拟 | 第54-60页 |
| ·普通坚硬顶板周期垮落步距的数值模拟 | 第60-65页 |
| ·薄煤层巨厚坚硬顶板的数值分析 | 第65-72页 |
| ·薄煤层巨厚坚硬顶板初次垮落步距的数值模拟 | 第66-69页 |
| ·薄煤层巨厚坚硬顶板周期垮落步距的数值模拟 | 第69-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6 超前深孔松动爆破参数设计 | 第73-81页 |
| ·概述 | 第73页 |
| ·超前深孔松动爆破机理分析 | 第73-74页 |
| ·超前深孔松动爆破参数研究 | 第74-80页 |
| ·炮孔直径 | 第74页 |
| ·钻孔布置 | 第74-76页 |
| ·炮孔深度 | 第76-77页 |
| ·孔底高度 | 第77页 |
| ·封孔长度 | 第77-78页 |
| ·装药量计算 | 第78-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7 朱庄煤矿薄煤层巨厚坚硬顶板超前深孔松动爆破法现场试验 | 第81-93页 |
| ·工程概况 | 第81-83页 |
| ·煤层结构及赋存 | 第81页 |
| ·煤层顶板与底板情况 | 第81页 |
| ·地质构造与水文情况 | 第81-82页 |
| ·采煤方法、推进方式和采高的确定 | 第82页 |
| ·放顶方式的确定 | 第82-83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第83-85页 |
| ·采样样本 | 第83页 |
| ·采样要求、加工及内容 | 第83页 |
| ·测试设备 | 第83-84页 |
| ·测试内容 | 第84-85页 |
| ·初次垮落与周期垮落步距研究方案 | 第85-86页 |
| ·巨厚坚硬顶板及其上覆岩层载荷的计算 | 第85-86页 |
| ·现场初次垮落步距计算 | 第86页 |
| ·现场周期垮落步距的计算 | 第86页 |
| ·超前深孔预裂松动爆破方案研究 | 第86-89页 |
| ·超前深孔松动爆破合理的循环步距研究 | 第86页 |
| ·爆破参数设计 | 第86-89页 |
| ·实验效果及其分析 | 第89-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