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RFID技术的外脚手架安全实时监测与预警方法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1-14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2章 外脚手架安全管理分析第16-33页
    2.1 外脚手架安全现状第16-17页
    2.2 外脚手架安全管理流程分析第17-22页
        2.2.1 现有外脚手架安全管理规范第17-18页
        2.2.2 外脚手架安全管理流程分析第18-22页
    2.3 外脚手架安全事故分析与安全控制点识别第22-32页
        2.3.1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第22-24页
        2.3.2 建筑事故致因模型第24-26页
        2.3.3 外脚手架安全控制点的识别第26-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基于 RFID 的外脚手架实时监测方法第33-46页
    3.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第33-36页
        3.1.1 技术发展背景及基本简介第33页
        3.1.2 RFID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第33-34页
        3.1.3 RFID 硬件的选择第34-36页
    3.2 外脚手架实时监测功能分析第36-37页
    3.3 外脚手架一般安全控制点监测第37-39页
    3.4 外脚手架关键安全控制点监测第39-45页
        3.4.1 支撑钢梁的实时监测第39-40页
        3.4.2 钢丝绳的实时监测第40-41页
        3.4.3 外架整体位移的实时监测第41-43页
        3.4.4 立杆垂直度的实时监测第43-44页
        3.4.5 连墙件的实时监测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外脚手架安全预警方法第46-56页
    4.1 外脚手架实时预警功能分析第46页
    4.2 外脚手架安全预警方法的选择第46页
    4.3 外脚手架关键控制点的安全预警第46-48页
    4.4 外脚手架整体安全预警第48-55页
        4.4.1 外脚手架整体安全预警内容的确定第48-50页
        4.4.2 预警状态集的建立第50页
        4.4.3 因素集的建立第50-51页
        4.4.4 权重的确定第51-53页
        4.4.5 隶属度的确定第53-54页
        4.4.6 预警状态综合评价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基于 RFID 的外脚手架实时监测与预警方法采纳模型及应用建议第56-74页
    5.1 技术采纳模型简介第56-57页
    5.2 基于 RFID 的外脚手架实时监测与预警方法采纳模型第57-58页
    5.3 研究假设第58-60页
        5.3.1 关于技术的假设第58-59页
        5.3.2 关于使用企业的假设第59页
        5.3.3 关于环境的假设第59-60页
        5.3.4 关于感知易用的假设第60页
        5.3.5 关于感知有用的假设第60页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第60-63页
        5.4.1 问卷设计第60-62页
        5.4.2 问卷结构及内容第62页
        5.4.3 问卷的发放第62-63页
    5.5 数据分析第63-72页
        5.5.1 信度和效度检验第63-65页
        5.5.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验证第65-72页
    5.6 基于 RFID 的外脚手架安全实时监测与预警方法应用建议第72-73页
    5.7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附录 基于 RFID 技术的外脚手架安全实时监测与预警方法采纳调查问卷第81-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0kW微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哈尔滨地区节能窗传热系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