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德里达解构理论基础及《马克思的幽灵》解读背景 | 第7-16页 |
一、德里达思想理论基础 | 第7-11页 |
(一) 现象学对德里达的影响 | 第7-9页 |
(二) 精神分析学对德里达的影响 | 第9页 |
(三) 结构主义之于解构主义 | 第9-11页 |
二、《马克思的幽灵》解读背景 | 第11-1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困境:遭遇"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 第11-13页 |
(二) 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背景分析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契合之处 | 第16-25页 |
一、德里达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 | 第16-19页 |
二、德里达与马克思共同批判的对象——资本主义制度 | 第19-21页 |
三、对未来社会的共同憧憬 | 第21-2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的幽灵》基本论域 | 第25-39页 |
一、理论判定基础——一个"脱节时代" | 第25-28页 |
二、论域产生的前提——对福山之流的"终结论"进行有力批判 | 第28-30页 |
(一) 福山的"终结论"中存在方法论矛盾 | 第28-29页 |
(二) 批判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思想实质 | 第29-30页 |
三、论述方式——马克思主义幽灵在世界徘徊 | 第30-33页 |
(一) 幽灵的出场、退场、再出场 | 第30-31页 |
(二) 幽灵的多元化 | 第31-32页 |
(三) 否认一个不可否认的东西——马克思的幽灵 | 第32-33页 |
四、论述旨归——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 | 第33-39页 |
(一) 批判的精神和某种正义观念 | 第33-35页 |
(二) 解放的或弥赛亚式的声明 | 第35-37页 |
(三) 由谁来继承马克思的遗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的幽灵》的启示——当下中国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39-44页 |
一、没有马克思,也就没有将来 | 第40-41页 |
二、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马克思的著作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