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导言 | 第10-20页 |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0页 |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 第18-19页 |
| 五、论文架构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青年亚文化与手机电影的发展概况 | 第20-29页 |
|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溯源 | 第20-23页 |
| 一、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 第20页 |
| 二、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 | 第20-22页 |
| 三、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手机电影的诞生及发展 | 第23-29页 |
| 一、国外手机电影的发展 | 第23-24页 |
| 二、国内手机电影的发展 | 第24-26页 |
| 三、青少年:手机电影创作的生命军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手机电影的影像叙事特征与青年亚文化的媒介表达方式 | 第29-40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9-30页 |
| 一、样本的选择 | 第29页 |
| 二、选择的理由 | 第29页 |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手机电影文本的影像叙事分析 | 第30-34页 |
| 一、传统电影与手机电影的叙事比较 | 第30-32页 |
| 二、传统电影和手机电影的艺术创作视角比较 | 第32-34页 |
| 第三节 媒介即讯息: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话语彰显 | 第34-40页 |
| 一、从媒介的"仪式抵抗"到"娱乐狂欢" | 第34-37页 |
| 二、阶级性、青春性、颠覆性、边缘性:青少年群体的重要表征 | 第37-39页 |
| 三、手机电影的青年亚文化诉求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手机电影的媒介使用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 | 第40-50页 |
| 第一节 手机电影的创作者社会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 一、性别结构 | 第40页 |
| 二、年龄结构 | 第40-41页 |
| 三、职业结构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页 |
| 第二节 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 | 第42-45页 |
| 一、身份认同的概念 | 第42-43页 |
| 二、群体身份认同 | 第43页 |
| 三、作为主要特征的亚文化身份认同 | 第43-45页 |
| 第三节 作为"生活方式"的手机电影: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交互生存空间 | 第45-50页 |
| 一、生活方式:手机电影的另一种符号标签 | 第45-49页 |
| 二、亲历性的创作追求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手机电影文化与主流电影文化的博弈 | 第50-56页 |
| 第一节:手机电影文化对主流电影文化的冲击 | 第50-52页 |
| 一、媒介特性 | 第50页 |
| 二、生产机制 | 第50-51页 |
| 三、接受机制 | 第51页 |
| 四、传播方式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规训:意识形态与商业化对手机电影文化的渗透 | 第52-56页 |
| 一、控制:主流意识形态对手机电影文化的"融化" | 第53页 |
| 二、介入:商业体系对手机电影文化的"操控"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附录 | 第58-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