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田开发(油藏工程)论文--稠油油田开发论文

气顶低渗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以江苏油田韦8断块为例

中文摘要第5-6页
Aba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32页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学科前沿发展现状第14-25页
        1.2.1 不同类型油藏开发技术进展第15-18页
        1.2.2 油藏描述技术第18-21页
        1.2.3 三次采油技术第21-24页
        1.2.4 水平井技术第24-25页
    1.3 工区存在问题第25-26页
        1.3.1 局部油井气窜严重第25页
        1.3.2 层系间开发状况差异大第25-26页
        1.3.3 注采井网不完善第26页
        1.3.4 油井自然产能低第26页
        1.3.5 部分压裂井含水含气上升快第26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29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2 研究技术路线第28-29页
    1.5 主要工作及成果第29-31页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9-30页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30-31页
    1.6 主要创新点第31-32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32-41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32-35页
        2.1.1 地质构造第32-33页
        2.1.2 地层发育第33-34页
        2.1.3 沉积背景第34-35页
    2.2 油藏地质特征第35-40页
        2.2.1 构造特征第35-36页
        2.2.2 含油层系第36-37页
        2.2.3 沉积特征第37-38页
        2.2.4 储层特征第38-40页
    2.3 油藏特征第40-41页
第3章 水驱开发规律研究第41-57页
    3.1 水驱开发特征第41-49页
        3.1.1 开发历程第41-42页
        3.1.2 开发生产特征第42-45页
        3.1.3 水驱开发趋势第45-49页
    3.2 储量动用特征第49-52页
        3.2.1 层系井网状况第49-50页
        3.2.2 储量动用状况第50-52页
    3.3 流场分布特征第52-56页
        3.3.1 油藏流场评价方法第52-54页
        3.3.2 油藏流场分布规律第54-56页
    3.4 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第57-68页
    4.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57-62页
        4.1.1 模拟器选用第57-59页
        4.1.2 网格系统及模拟层划分第59-60页
        4.1.3 基础资料准备第60-61页
        4.1.4 数值模拟模型初始化第61-62页
    4.2 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第62-67页
        4.2.1 历史拟合基本原则第62页
        4.2.2 拟合过程中的处理方法第62-64页
        4.2.3 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步骤第64-65页
        4.2.4 拟合结果分析第65-67页
    4.3 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剩余油开发潜力评价第68-97页
    5.1 油藏小层水淹级别的确定第68-70页
        5.1.1 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处理第68-69页
        5.1.2 水淹级别标准确定第69-70页
    5.2 油藏优势动用潜力评价方法第70-71页
        5.2.1 油藏优势动用潜力评价指标第70页
        5.2.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第70-71页
        5.2.3 剩余油优势潜力综合指数第71页
    5.3 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第71-96页
        5.3.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第71-72页
        5.3.2 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第72-96页
    5.4 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开发方式优化研究第97-105页
    6.1 气顶油藏开发方式优选第97-99页
        6.1.1 先采油后采气第97-98页
        6.1.2 先采气后采油第98页
        6.1.3 油气同采第98-99页
    6.2 活性水驱适应性分析第99-104页
        6.2.1 活性水驱作用机理第99-100页
        6.2.2 活性水驱数值模拟研究第100-101页
        6.2.3 活性水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第101-104页
    6.4 小结第104-105页
第7章 层系井网优化研究第105-120页
    7.1 开发层系优化组合界限第105-109页
        7.1.1 典型模型的建立第105页
        7.1.2 开发层系渗透率组合界限第105-107页
        7.1.3 开发层系流体性质组合界限第107-109页
    7.2 注采井网经济技术界限第109-114页
        7.2.1 单井经济技术极限产量第109-111页
        7.2.2 不同流度下水驱储量动用效果第111-112页
        7.2.3 油藏水驱合理井网密度第112-114页
    7.3 直井注采井网加密调整界限第114-119页
        7.3.1 一注一采条件下有效驱替规律第114-116页
        7.3.2 正对和交错井网有效驱替规律第116-118页
        7.3.3 井网加密调整合理界限第118-119页
    7.4 小结第119-120页
第8章 水平井应用研究第120-138页
    8.1 组合注采井网有效驱替规律第120-125页
        8.1.1 组合注采井网渗流方程第120-122页
        8.1.2 注采井间驱替压力梯度变化第122-123页
        8.1.3 组合注采井网有效驱替规律第123-125页
    8.2 组合注采井网参数界限第125-127页
        8.2.1 典型模型的建立第125-126页
        8.2.2 正对组合井网参数界限第126页
        8.2.3 交错组合井网参数界限第126-127页
    8.3 低丰度储层水平井合理长度第127-133页
        8.3.1 考虑井筒摩阻影响的水平段长度界限第127-130页
        8.3.2 水平井合理井间控制范围第130-133页
    8.4 水平井布井位置第133-138页
        8.4.1 水平井开发构造低部位高粘原油第133-135页
        8.4.2 水平井对周围直井的影响第135-138页
第9章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第138-145页
    9.1 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第138-140页
        9.1.1 开发方式第138-139页
        9.1.2 开发层系第139页
        9.1.3 井网方式及井距第139-140页
    9.2 方案设计与优选第140-143页
        9.2.1 方案设计第140-142页
        9.2.2 推荐方案指标预测第142-143页
        9.2.3 设计工作量第143页
        9.2.4 采收率标定第143页
    9.3 实施要求第143-144页
        9.3.1 实施步骤第143-144页
        9.3.2 油藏动态监测第144页
    9.4 小结第144-145页
主要结论及认识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7页
附录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分子识别材料的制备、自组装及传感研究
下一篇:吐哈油田致密砂岩气藏压裂酸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