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结构 | 第12-13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2.1 投资价值理论 | 第15-16页 |
2.1.1 市场学派 | 第15页 |
2.1.2 价值学派 | 第15-16页 |
2.2 企业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页 |
2.3 剩余收益模型的理论及应用 | 第17-20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3.3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第3章 我国影视行业分析 | 第20-27页 |
3.1 行业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3.2 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 第22-24页 |
3.2.1 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 | 第22-23页 |
3.2.2 新进入企业的威胁 | 第23页 |
3.2.3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 第23页 |
3.2.4 来自购买方的压力 | 第23-24页 |
3.2.5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 第24页 |
3.3 行业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3.3.1 资金需求量大 | 第24页 |
3.3.2 轻资产性 | 第24-25页 |
3.3.3 应收账款占比高 | 第25页 |
3.3.4 主营业收入波动大 | 第25-26页 |
3.3.5 经营风险较大 | 第26页 |
3.3.6 处于并购热潮 | 第26-27页 |
第4章 盈利质量分析 | 第27-45页 |
4.1 影视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体系 | 第27-39页 |
4.1.1 盈利能力指标 | 第27-31页 |
4.1.1.1 销售净利率 | 第27-28页 |
4.1.1.2 净资产收益率 | 第28-29页 |
4.1.1.3 总资产收益率 | 第29-30页 |
4.1.1.4 每股收益 | 第30-31页 |
4.1.2 盈利稳定性指标 | 第31-33页 |
4.1.2.1 主营业务利润率 | 第31-32页 |
4.1.2.2 非经常性损益比率 | 第32-33页 |
4.1.3 盈利增长性指标 | 第33-35页 |
4.1.3.1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第33-34页 |
4.1.3.2 扣非净利润增长率 | 第34-35页 |
4.1.4 现金保障性指标 | 第35-38页 |
4.1.4.1 收入现金比率 | 第36-37页 |
4.1.4.2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 第37页 |
4.1.4.3 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 | 第37-38页 |
4.1.5 内部要素分析 | 第38-39页 |
4.2 华谊兄弟简述 | 第39页 |
4.3 华谊兄弟盈利质量分析 | 第39-45页 |
4.3.1 盈利质量财务指标分析 | 第39-41页 |
4.3.2 内部要素对盈利质量的影响 | 第41-45页 |
4.3.2.1 主要业务竞争力及品牌价值 | 第41-43页 |
4.3.2.2 收入质量和融资结构 | 第43-45页 |
第5章 华谊兄弟企业价值评估 | 第45-57页 |
5.1 剩余收益模型概述 | 第45-46页 |
5.2 剩余收益模型的改进 | 第46-49页 |
5.2.1 引入杜邦分析体系 | 第47页 |
5.2.2 引入预测期期末市净率 | 第47-49页 |
5.3 参数估计 | 第49-52页 |
5.3.1 预测期T | 第49页 |
5.3.2 主营业务收入S | 第49-50页 |
5.3.3 总资产周转率ATO、销售净利率MOS、权益乘数EM | 第50-51页 |
5.3.4 投资回报率r及预测期期末市净率PT/BVT | 第51-52页 |
5.4 估值计算 | 第52-53页 |
5.5 估值结果评价和分析 | 第53-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