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3.1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 第14-15页 |
1.3.2 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 第15-16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文章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5.1 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 第19-30页 |
2.1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食品安全 | 第19页 |
2.1.2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区别 | 第19页 |
2.1.3 食品安全监管 | 第19-20页 |
2.2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2.2.1 “柠檬市场”理论 | 第20-22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2页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2-23页 |
2.2.4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3页 |
2.2.5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2.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沿革 | 第24-28页 |
2.3.1 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至1979年) | 第24页 |
2.3.2 经济转轨阶段(1980年至1995年) | 第24-25页 |
2.3.3 跨越发展阶段(1996年至2012年) | 第25页 |
2.3.4 改革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 | 第25-28页 |
2.4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4.1 法规体制因素 | 第28页 |
2.4.2 技术手段因素 | 第28页 |
2.4.3 个人理念因素 | 第28-30页 |
第3章 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第30-38页 |
3.1 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 第30-32页 |
3.1.1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 第30页 |
3.1.2 食品安全监管对象 | 第30-31页 |
3.1.3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31页 |
3.1.4 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 第31-32页 |
3.2 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32-38页 |
3.2.1 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 第32-33页 |
3.2.2 基层检测能力落后 | 第33-35页 |
3.2.3 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 第35-36页 |
3.2.4 安全标准体系混乱 | 第36-38页 |
第4章 食品安全监管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4.1 法治进程推进缓慢 | 第38页 |
4.1.1 立法的理念相对滞后 | 第38页 |
4.1.2 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 | 第38页 |
4.1.3 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 第38页 |
4.2 政府没有充分预估“三局合一”后出现问题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 第38-39页 |
4.3 “三小”经营者占用了过多的监管资源 | 第39页 |
4.4 第三方组织参与度不够 | 第39-41页 |
第5章 国际先进经验借鉴及优化建议 | 第41-50页 |
5.1 国际先进经验借鉴 | 第41-42页 |
5.1.1 国际先进经验 | 第41-42页 |
5.1.2 国际先进经验的启示 | 第42页 |
5.2 优化建议 | 第42-50页 |
5.2.1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 第42-43页 |
5.2.2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 第43-46页 |
5.2.3 优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确保监管有据可依 | 第46-47页 |
5.2.4 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发展社会监督力量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