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双刃剑” | 第10页 |
1.1.2“时空压缩”背景下第二居所旅游成为新的旅游及生活方式 | 第10-11页 |
1.1.3 避暑旅游的持续升温 | 第11-13页 |
1.1.4 仙女山成为重庆人热捧的避暑旅游地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8页 |
2.1 旅游城镇化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1.1 旅游城镇化特征 | 第18页 |
2.1.2 旅游城镇化驱动机制 | 第18-19页 |
2.1.3 旅游城镇化的影响 | 第19页 |
2.2 第二居所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2.2.1 第二居所的消费动机 | 第19-20页 |
2.2.2 第二居所的空间特征 | 第20页 |
2.2.3 第二居所的地方意义 | 第20-21页 |
2.2.4 第二居所的影响 | 第21-23页 |
2.2.5 第二居所的规划管理 | 第23页 |
2.3 地方认同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3.1 国外地方认同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2.3.2 国内地方认同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2.4 评述 | 第25-28页 |
2.4.1 旅游城镇化与地方认同的关联研究较少 | 第25页 |
2.4.2 缺少第二居所及第二居所的地方认同研究 | 第25-28页 |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8-34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28-31页 |
3.1.1 旅游城镇化 | 第28页 |
3.1.2 流动性与第二居所 | 第28-30页 |
3.1.3 地方与地方认同 | 第30-31页 |
3.2 基础理论 | 第31-34页 |
3.2.1 认同建构理论 | 第31-32页 |
3.2.2 社会认同理论 | 第32-34页 |
第4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4-42页 |
4.1 仙女山镇概况 | 第34-37页 |
4.2 仙女山新区发展及第二居所建设 | 第37-42页 |
第5章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2-50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5.1.1 问卷调查数据 | 第42页 |
5.1.2 半结构访谈数据 | 第42-43页 |
5.1.3 认知地图数据 | 第43-44页 |
5.1.4 文本材料数据 | 第44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44-50页 |
5.2.1 问卷调查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5.2.2 半结构访谈数据处理 | 第46-50页 |
第6章 仙女山镇第二居所居民地方认同分析 | 第50-72页 |
6.1 地方认同差异分析 | 第50-53页 |
6.1.1 第二居所居民对地方认同的差异 | 第50-51页 |
6.1.2 第二居所居民社会学特征对地方认同的差异 | 第51-53页 |
6.2 地方认同特征分析 | 第53-59页 |
6.2.1 对仙女山镇旅游城镇化的认同 | 第53-54页 |
6.2.2 对仙女山镇自然景观与城镇风貌的认同 | 第54-55页 |
6.2.3 对仙女山镇地方文化的认同 | 第55-56页 |
6.2.4 对房地产商塑造的“家”的认同 | 第56-59页 |
6.3 地方认同形成过程 | 第59-65页 |
6.3.1“逃离”中形成的地方认同 | 第59-60页 |
6.3.2 新“家园”构建中形成的地方认同 | 第60-62页 |
6.3.3 度假-生活“共同体”中形成的地方认同 | 第62-65页 |
6.4 地方认同的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6.5 地方认同的尺度 | 第66-69页 |
6.6 地方认同的边界 | 第69-72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2-7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2-74页 |
7.2 建议 | 第74-75页 |
7.3 讨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附录 1:仙女山镇第二居所居民地方认同调查问卷 | 第85-86页 |
附录 2:仙女山镇第二居所居民地方认同访谈 | 第86-87页 |
附录 3:仙女山镇第二居所居民地方认同认知地图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