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5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23页 |
第一章 指标性成分分析方法及药材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第23-38页 |
一 方法与结果 | 第23-36页 |
1 指标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27页 |
1.1 样品中黄芪甲苷的鉴别 | 第23-24页 |
1.2 样品中白术药材的鉴别 | 第24-26页 |
1.3 软胶囊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1.3.1 溶液的制备 | 第26页 |
1.3.2 色谱条件 | 第26页 |
1.3.3 方法学考察 | 第26-27页 |
1.3.4 供试品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 药材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第27-36页 |
2.1 挥发油提取工艺考察 | 第27-28页 |
2.1.1 水蒸气蒸馏工艺考察 | 第27-28页 |
2.1.2 挥发油提取工艺验证 | 第28页 |
2.2 药材提取工艺考察 | 第28-32页 |
2.2.1 药材中黄芪甲苷含量 | 第29页 |
2.2.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2.2.3 提取溶媒的选择 | 第29页 |
2.2.4 粉碎粒度的选择 | 第29-30页 |
2.2.5 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30-32页 |
2.2.6 最佳提取工艺重现性试验 | 第32页 |
2.3 提取液醇沉工艺的考察及优化 | 第32-36页 |
2.3.1 药液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2.3.2 正交试验优选醇沉工艺 | 第34-36页 |
2.4 复方参芪制剂提取纯化工艺验证试验 | 第36页 |
二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复方参芪颗粒剂的制备及软胶囊剂处方与工艺研究 | 第38-54页 |
一 方法与结果 | 第38-53页 |
1 复方参芪颗粒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1.1 颗粒剂辅料的筛选 | 第38-39页 |
1.2 颗粒剂制备工艺 | 第39页 |
1.3 颗粒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39页 |
2 复方参芪软胶囊处方与工艺研究 | 第39-53页 |
2.1 内容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9-43页 |
2.1.1 稀释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2.1.2 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处方 | 第41-43页 |
2.1.3 过胶体磨工艺考察 | 第43页 |
2.1.4 内容物处方与工艺确定 | 第43页 |
2.2 软胶囊囊皮处方研究 | 第43-52页 |
2.2.1 明胶性质的测定 | 第44页 |
2.2.2 囊壳溶出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4-47页 |
2.2.3 囊皮的制备 | 第47页 |
2.2.4 软胶囊囊壳处方因素考察结果 | 第47-51页 |
2.2.5 囊皮处方的确定 | 第51页 |
2.2.6 囊皮制备工艺 | 第51-52页 |
2.2.7 复方参芪软胶囊制备工艺流程图 | 第52页 |
2.3 复方参芪软胶囊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52-53页 |
二 小结与讨论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复方参芪颗粒剂与软胶囊剂稳定性对比研究 | 第54-63页 |
一 方法与结果 | 第54-61页 |
1 复方参芪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 | 第54页 |
1.1 处方 | 第54页 |
1.2 提取纯化工艺 | 第54页 |
1.3 复方参芪颗粒剂制法 | 第54页 |
1.4 复方参芪软胶囊剂制法 | 第54页 |
2 复方参芪颗粒剂加速和室温留样稳定性考察试验 | 第54-56页 |
2.1 试验样品 | 第5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55页 |
2.3 考察项目 | 第55页 |
2.4 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3 复方参芪软胶囊剂稳定性研究 | 第56-59页 |
3.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6-57页 |
3.2 样品加速和室温留样稳定性考察试验 | 第57-59页 |
4 复方参芪制剂中挥发油的稳定性比较 | 第59-61页 |
4.1 样品中β-桉叶醇的含量测定 | 第60页 |
4.2 复方参芪制剂样品的测定 | 第60-61页 |
二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复方参芪颗粒剂与软胶囊剂的药效学对比研究 | 第63-71页 |
一 方法与结果 | 第63-68页 |
1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1.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63页 |
1.2 环磷酰胺造成免疫抑制模型 | 第63页 |
1.3 观察指标 | 第63页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6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63-68页 |
2.1 复方参芪制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63-66页 |
2.1.1 对正常及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和胸腺、脾脏指数的影响 | 第63-64页 |
2.1.2 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2.1.3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2.2 复方参芪制剂对小鼠应激能力的影响 | 第66-68页 |
2.2.1 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66页 |
2.2.2 对小鼠耐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 | 第66-67页 |
2.2.3 对小鼠耐高温存活时间的影响 | 第67页 |
2.2.4 对小鼠耐低温存活时间的影响 | 第67-68页 |
2.3 复方参芪制剂对正常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68页 |
二 讨论与小结 | 第68-71页 |
第五章 复方参芪颗粒剂与软胶囊剂临床疗效对照试验 | 第71-81页 |
一 试验方法 | 第71-76页 |
1 总体研究设计和计划 | 第71-72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1-72页 |
1.2 试验流程 | 第72页 |
2 受试者的选择 | 第72-73页 |
2.1 研究人群 | 第72页 |
2.2 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 | 第72-73页 |
2.3 诊断标准 | 第73页 |
3 治疗方案 | 第73-76页 |
3.1 试验药物的名称、来源、规格 | 第73页 |
3.2 服药方法 | 第73页 |
3.3 疗效评价指标 | 第73-75页 |
3.4 安全性评价 | 第75-76页 |
4 资料录入和统计分析 | 第76页 |
二 试验结果 | 第76-80页 |
1 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人口统计学资料 | 第76-77页 |
2 疗效分析 | 第77-79页 |
2.1 成人气虚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疗效分析 | 第77页 |
2.1.1 免疫指标变化及疗效分析 | 第77页 |
2.1.2 临床证候疗效 | 第77页 |
2.2 儿童气虚所致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疗效分析 | 第77-78页 |
2.2.1 免疫指标变化及疗效分析 | 第77-78页 |
2.2.2 临床证候疗效 | 第78页 |
2.2.3 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 | 第78页 |
2.3 儿童脾气虚所致消化不良患者临床证候疗效 | 第78-79页 |
3 安全性评价 | 第79-80页 |
3.1 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评价 | 第79-80页 |
3.2 安全性结论 | 第80页 |
三 小结和讨论 | 第80-81页 |
全文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发表文章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