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适合中国的绿色证书交易机制 | 第13-33页 |
2.1 介绍 | 第13页 |
2.2 可再生资源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2.3 国外经验 | 第15-20页 |
2.3.1 英国 | 第15页 |
2.3.2 澳大利亚 | 第15-16页 |
2.3.3 荷兰 | 第16页 |
2.3.4 美国 | 第16-17页 |
2.3.5 意大利 | 第17页 |
2.3.6 瑞典 | 第17-18页 |
2.3.7 比利时 | 第18-20页 |
2.4 机制的评价与设计 | 第20-24页 |
2.4.1 每个国家的评估 | 第20-22页 |
2.4.2 设计的关键问题 | 第22-24页 |
2.5 中国的可再能源资源状况 | 第24-26页 |
2.5.1 资源及现阶段开发状况 | 第24-25页 |
2.5.2 立法 | 第25页 |
2.5.3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阻碍 | 第25-26页 |
2.6 适合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配额机制的特征 | 第26-31页 |
2.6.1 配额强制方 | 第26-27页 |
2.6.2 配额的定义 | 第27-30页 |
2.6.3 合格技术 | 第30页 |
2.6.4 处罚和最低价 | 第30页 |
2.6.5 执行职责 | 第30-31页 |
2.6.6 证书有效期限 | 第31页 |
2.7 结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适合中国的白色证书计划 | 第33-51页 |
3.1 介绍 | 第33-34页 |
3.2 白色证书计划设计的关键要求 | 第34-44页 |
3.2.1 机制 | 第34-36页 |
3.2.2 来自欧洲国家的经验 | 第36-38页 |
3.2.3 主要设计要求 | 第38-44页 |
3.3 中国的节能形势 | 第44-47页 |
3.3.1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 | 第44-45页 |
3.3.2 中国的节能潜力 | 第45-47页 |
3.4 适合中国的白色证书计划设计 | 第47-50页 |
3.4.1 目标和参与者 | 第47-48页 |
3.4.2 合格措施 | 第48页 |
3.4.3 优先群体 | 第48页 |
3.4.4 白色证书市场 | 第48-49页 |
3.4.5 成本回收 | 第49页 |
3.4.6 附加额 | 第49-50页 |
3.5 总结 | 第50-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I INTRODUCTION | 第59-60页 |
II A SUITABLE TRADABLE GREEN CERTIFICATE SCHEME FOR CHINA | 第60-83页 |
II.1 INTRODUCTION | 第60页 |
II.2 HISTORY OF THE RE DEVELOPMENT PROMOTION | 第60-62页 |
II.3 THE DIFFERENT SYSTEMS | 第62-68页 |
II.3.1 The UK | 第62页 |
II.3.2 Australia | 第62-63页 |
II.3.3 The Netherlands | 第63-64页 |
II.3.4 The US | 第64页 |
II.3.5 Italy | 第64页 |
II.3.6 Sweden | 第64-65页 |
II.3.7 Belgium | 第65-68页 |
II.4 ASSESSMENT OF RESULTS | 第68-72页 |
II.4.1 Each country’s evaluation | 第68-70页 |
II.4.2 Key design issues | 第70-72页 |
II.5 RE SITUATION IN CHINA | 第72-75页 |
II.5.1 Resources and present state of exploitation | 第72-74页 |
II.5.2 Legislation | 第74页 |
II.5.3 Barri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ies | 第74-75页 |
II.6 FEATURES OF A RPS SUITABLE FOR CHINA | 第75-82页 |
II.6.1 Who to impose | 第75-76页 |
II.6.2 Definition of the quota | 第76-79页 |
II.6.3 Eligible Technologies | 第79-80页 |
II.6.4 Penalty and minimum price | 第80页 |
II.6.5 Responsibility for enforcement | 第80-81页 |
II.6.6 Validity period of the certificates | 第81-82页 |
II.7 CONCLUSION | 第82-83页 |
III A SUITABLE WHITE CERTIFICATE SCHEME FOR CHINA | 第83-104页 |
III.1 INTRODUCTION | 第83-84页 |
III.2 KEY DESIGN FEATURES FOR A WHC SCHEME | 第84-95页 |
III.2.1 Mechanisms | 第84-86页 |
III.2.2 Experience from European countries | 第86-89页 |
III.2.3 Key design features | 第89-95页 |
III.3 CHINA’S SPECIFICITIES | 第95-99页 |
III.3.1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 第95-97页 |
III.3.2 Energy savings potential in China | 第97-99页 |
III.4 PROPOSAL FOR A WHC SCHEME SUITABLE FOR CHINA | 第99-102页 |
III.4.1 Targets and actors | 第99-100页 |
III.4.2 Eligible measures | 第100-101页 |
III.4.3 Priority groups | 第101页 |
III.4.4 Market for WhC | 第101-102页 |
III.4.5 Cost recovery | 第102页 |
III.4.6 Additionality | 第102页 |
III.5 CONCLUSION | 第102-104页 |
IV CONCLUSION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