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一、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 师范院校越来越重视对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 | 第10页 |
2. 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 | 第10页 |
3. 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 对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有一个整体认识 | 第11页 |
2. 为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提供依据 | 第11-12页 |
3. 为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系统 | 第12页 |
4. 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素材 | 第12页 |
5. 为师范生提供认识自我的渠道 | 第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 师范生 | 第16页 |
2. 素质 | 第16页 |
3. 素质教育 | 第16-17页 |
4. 综合素质 | 第17页 |
5. 评价 | 第17页 |
6. 系统 | 第17页 |
(二) 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1. 教育评价理论 | 第17-18页 |
2. 教学设计理论 | 第18页 |
3. 知识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三、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调查分析 | 第20-38页 |
(一) 调查问卷结构设计 | 第20页 |
(二) 问卷数据分析 | 第20-34页 |
1. 学习方面相关素质 | 第20-24页 |
2. 参与活动相关素质 | 第24-25页 |
3. 身心健康相关素质 | 第25-27页 |
4. 个人修养方面相关素质 | 第27-30页 |
5. 人际交往相关素质 | 第30-31页 |
6. 体艺方面相关素质 | 第31-32页 |
7. 师范生技能相关素质 | 第32-34页 |
(三) 师范生综合素质调查总结 | 第34-38页 |
1. 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创新能力需加强培养 | 第34页 |
2. 参与活动热情不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需加强 | 第34-35页 |
3. 学生身心健康质量不高,心理问题解决渠道不够专业 | 第35页 |
4. 师范生技能总体较好,普通话水平较差 | 第35页 |
5. 个人修养能力不够,人际交往水平有待提高 | 第35-38页 |
四、多维评价系统的设计 | 第38-47页 |
(一) 系统的主要预期功能 | 第38页 |
(二) 系统的应用需求分析和设计原则 | 第38-40页 |
1. 应用需求分析 | 第38-39页 |
2. 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三) 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 第40-44页 |
1. 教师评价与管理模块 | 第41-42页 |
2. 学生评价与管理模块 | 第42页 |
3. 教学管理者评价与管理模块 | 第42-43页 |
4. 学生评价结果模块 | 第43页 |
5. 评价综合管理模块 | 第43页 |
6. 系统管理模块 | 第43-44页 |
(四) 数据库设计 | 第44-45页 |
(五) 界面设计 | 第45-47页 |
1. 系统管理员管理界面设计 | 第45-46页 |
2. 教师评价管理界面设计 | 第46页 |
3. 学生评价管理界面设计 | 第46页 |
4. 教学管理者评价管理界面设计 | 第46页 |
5. 系统公有界面设计 | 第46-47页 |
五、多维评价系统的开发 | 第47-54页 |
(一) 系统的开发体系结构 | 第47页 |
(二) 系统主要开发技术与工具 | 第47-50页 |
1. 主要开发技术 | 第47-49页 |
2. 相关开发工具 | 第49页 |
3. 本系统应用的开发技术 | 第49-50页 |
(三) 主要功能模块开发 | 第50-51页 |
1. 教师评价与管理模块开发 | 第50页 |
2. 学生评价与管理模块开发 | 第50页 |
3. 教学管理者评价与管理模块开发 | 第50页 |
4. 学生评价结果模块开发 | 第50页 |
5. 评价综合管理模块开发 | 第50-51页 |
6. 系统管理模块开发 | 第51页 |
(四) 主要界面开发 | 第51页 |
1. 系统管理员管理界面开发 | 第51页 |
2. 教师评价管理界面开发 | 第51页 |
3. 学生评价管理界面开发 | 第51页 |
4. 教学管理者管理界面开发 | 第51页 |
5. 系统公有界面开发 | 第51页 |
(五) 系统的运行与应用 | 第51-54页 |
六、总结和展望 | 第54-55页 |
(一) 研究总结 | 第54页 |
(二)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一 | 第58-62页 |
附录二 | 第62-65页 |
1. 系统类数据表 | 第62页 |
2. 用户类数据表 | 第62-63页 |
3. 内容类数据表 | 第63-64页 |
4. 结构和字典类数据表 | 第64-65页 |
附录三 | 第65-86页 |
3-1 代码 | 第65页 |
3-2 代码 | 第65-66页 |
3-3 代码 | 第66-68页 |
3-4 代码 | 第68-70页 |
3-5 代码 | 第70-73页 |
3-6 代码 | 第73-74页 |
3-7 代码 | 第74-77页 |
3-8 代码 | 第77-78页 |
3-9 代码 | 第78-81页 |
3-10 代码 | 第81-83页 |
3-11 代码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