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房间”论证及其哲学意蕴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中文房间”思想实验产生的背景 | 第16-24页 |
2.1 人工智能的发端 | 第16-19页 |
2.1.1 图灵机 | 第16-18页 |
2.1.2 图灵测验 | 第18-19页 |
2.2 “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及其有效性分析 | 第19-23页 |
2.2.1 “中文房间”思想实验 | 第19-20页 |
2.2.2 学界对“思想实验”有效性的质疑 | 第20-22页 |
2.2.3 “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有效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心灵运作的方式:意向性 | 第24-36页 |
3.1 意向性概念辨析 | 第24-30页 |
3.1.1 意向性概念的定义 | 第24-26页 |
3.1.2 意向性的构成与分类 | 第26-28页 |
3.1.3 意向性概念的特征和本质 | 第28-30页 |
3.2 意向性与意识、意义 | 第30-33页 |
3.2.1 意向性与意识 | 第30-32页 |
3.2.2 意向性与意义 | 第32-33页 |
3.3 意向性的自然化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言语行为理论 | 第36-42页 |
4.1 说话就是做事 | 第36-39页 |
4.1.1 以言表意行为 | 第37页 |
4.1.2 以言行事行为 | 第37-38页 |
4.1.3 以言取效行为 | 第38-39页 |
4.2 言语行为的类别 | 第39-40页 |
4.3 意向性与言语行动的关联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