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阈下的道德心理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导言 | 第8-12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8-9页 |
| 1.理论意义 | 第8页 |
| 2.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1页 |
| 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0页 |
| 2.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1页 |
|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1-12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2.创新与特色 | 第11-12页 |
| 一、社会治理与道德心理 | 第12-21页 |
|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 第12-14页 |
| 1.社会治理的概念 | 第12-13页 |
| 2.社会治理的特征 | 第13-14页 |
| (二)道德心理的基本内涵 | 第14-18页 |
| 1.道德心理的结构 | 第14-16页 |
| 2.道德心理的特点 | 第16-17页 |
| 3.道德心理的功能 | 第17-18页 |
| (三)道德心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 第18-21页 |
| 1.现代社会治理对道德心理的影响 | 第18-19页 |
| 2.道德心理对现代社会治理的作用 | 第19-21页 |
| 二、社会治理中的道德心理问题 | 第21-27页 |
| (一)重个人物质利益 轻公共道德责任 | 第21-22页 |
| (二)重短期经济效益 轻长远精神追求 | 第22-23页 |
| (三)重个体利益自保 轻高尚价值追求 | 第23-24页 |
| (四)重盲目从众跟风 轻理性独立选择 | 第24-27页 |
| 三、社会治理中道德心理问题表现及其成因 | 第27-35页 |
| (一)道德心理问题的表现 | 第27-30页 |
| 1.道德责任感缺乏 | 第27-28页 |
| 2.诚信意识缺失 | 第28页 |
| 3.道德情感淡漠 | 第28-29页 |
| 4.道德心理从众 | 第29-30页 |
| (二)产生道德心理问题的成因 | 第30-35页 |
| 1.政治方面 | 第30-31页 |
| 2.经济方面 | 第31-32页 |
| 3.文化方面 | 第32-33页 |
| 4.社会治理的主客体方面 | 第33-35页 |
| 四、社会治理视阈下道德心理问题解决路径 | 第35-48页 |
| (一)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健全社会奖罚制度 | 第35-36页 |
| (二)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第36-37页 |
|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 第37-38页 |
| (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高个体道德修养 | 第38-48页 |
| 1.提高道德认识 | 第38-40页 |
| 2.丰富道德情感 | 第40-42页 |
| 3.树立正确道德动机 | 第42-44页 |
| 4.增强道德意志 | 第44-46页 |
| 5.完善道德行为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注释 | 第49-5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