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西安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住宅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6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目的第16页
        1.2.2 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范围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3.3 研究范围第17-18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1.5.1 生活方式第19-20页
        1.5.2 住宅空间形态第20-22页
    1.6 研究框架第22-23页
    1.7 西安地区概况第23-24页
        1.7.1 自然地理环境第23页
        1.7.2 人文环境第23页
        1.7.3 西安地区城市住宅特点第23-24页
第二章 福利住房制度时期生活方式与住宅空间形态分析(1949 年—1977 年)第24-46页
    2.1 城市建设背景第24-26页
        2.1.1 国民经济恢复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年——1957 年)第24-25页
        2.1.2 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年——1965 年)第25-26页
        2.1.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年——1976 年)第26页
    2.2 居民生活方式第26-28页
        2.2.1 生活条件第26页
        2.2.2 生活主体第26-27页
        2.2.3 生活形式第27-28页
    2.3 住宅建设历程与空间形态分析第28-44页
        2.3.1 经济恢复时期简易过渡住宅(1949 年——1952 年)第28-30页
        2.3.2 “一五”时期住宅空间形态(1953 年——1957 年)第30-33页
        2.3.3 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年——1965 年)第33-37页
        2.3.4 “文化大革命时期”住宅空间形态(1966 年——1976 年)第37-44页
    2.4 这一时期生活方式与住宅空间形态的关系与分析第44-46页
        2.4.1 住宅空间形态的总结第44页
        2.4.2 生活方式对住宅空间的影响第44-46页
第三章 福利住房制度时期生活方式与住宅空间形态分析(1978 年—1999 年)第46-72页
    3.1 改革开放大变革第46页
    3.2 住房建设历程第46-49页
        3.2.1 住宅建设投入力度第46-48页
        3.2.2 住房制度改革第48-49页
    3.3 居民生活方式第49-54页
        3.3.1 生活条件第49-51页
        3.3.2 生活主体第51-52页
        3.3.3 生活形式第52-54页
    3.4 住宅发展(80 年代)第54-64页
        3.4.1 改革伊始建设“量”增大第54-55页
        3.4.2 住宅标准更新第55-57页
        3.4.3 对于青年群体的关照第57-59页
        3.4.4 西安第一栋高层住宅诞生第59-60页
        3.4.5 80 年代住宅空间形态分析第60-64页
    3.5 住宅发展(90 年代)第64-70页
        3.5.1 丰富的住宅设计竞赛第64页
        3.5.2 高层住宅的兴起第64页
        3.5.3 住宅单元特征第64-66页
        3.5.4 住宅套内功能组织第66-68页
        3.5.5 住宅单一空间第68-70页
    3.6 这一时期生活方式与住宅空间形态的关系与分析第70-72页
        3.6.1 住宅空间形态的总结第70页
        3.6.2 生活方式对住宅空间的影响第70-72页
第四章 商品化住房制度时期生活方式与住宅空间形态分析(2000 年—2013 年)第72-92页
    4.1 社会背景第72页
    4.2 住房建设新篇章第72-75页
        4.2.1 住宅建设的“量”变第72-73页
        4.2.2 住宅建设的“质”变第73-74页
        4.2.3 高层住宅构架城市天际线第74页
        4.2.4 住宅的小型化与精细化第74-75页
    4.3 居民生活方式第75-78页
        4.3.1 生活条件第75-76页
        4.3.2 生活主体第76-77页
        4.3.3 生活形式第77-78页
    4.4 住宅套内空间形态分析第78-83页
        4.4.1 私人空间第79-80页
        4.4.2 公共空间第80-82页
        4.4.3 新型灵活空间第82-83页
    4.5 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第83-85页
        4.5.1 门厅空间第83-84页
        4.5.2 垂直交通及走廊空间第84-85页
    4.6 住宅空间组织与户型分类第85-90页
        4.6.1 套型空间组织方式第85-86页
        4.6.2 户型分类第86-88页
        4.6.3 住宅套内三维空间发展第88-89页
        4.6.4 对居民住宅调研第89-90页
    4.7 这一时期生活方式与住宅空间形态的关系与分析第90-92页
        4.7.1 住宅空间形态的总结第90页
        4.7.2 生活方式对住宅空间的影响第90-92页
第五章 住宅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第92-113页
    5.1 住宅的层数与高度的变迁第92-93页
    5.2 公共交通空间的演变第93-95页
        5.2.1 单元入口空间的演变第93-94页
        5.2.2 交通核空间的变迁第94-95页
        5.2.3 交通空间流线的完善第95页
    5.3 套型空间组合的演变第95-99页
        5.3.1 功能组合的变迁第95页
        5.3.2 功能分区与流线的完善第95-99页
    5.4 套内单一空间的演变第99-105页
        5.4.1 厅的发展与变迁第99-102页
        5.4.2 卧室的演变第102页
        5.4.3 家务空间厨房的演变第102-103页
        5.4.4 卫生间的演变第103-104页
        5.4.5 阳台的演变第104-105页
    5.5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住宅空间形态的影响第105-113页
        5.5.1 生活条件的变迁与住房第105-106页
        5.5.2 生活主体的变迁与住宅类型第106-109页
        5.5.3 生活形式的变迁与住宅套内空间第109-110页
        5.5.4 生活形式的变迁与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第110-111页
        5.5.5 观念的变迁第111页
        5.5.6 小结第111-113页
第六章 思考与展望第113-117页
    6.1 辩证看待住宅的变迁第113页
        6.1.1 政策指引第113页
        6.1.2 关注生活第113页
        6.1.3 历史与重拾第113页
    6.2 西安市住宅发展方向第113-117页
        6.2.1 住宅小型化与大型化第114页
        6.2.2 套型与适应性第114-115页
        6.2.3 住宅套内空间的独立与融合第115页
        6.2.4 空间与科技智能第115-116页
        6.2.5 回归自然化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附录第119-141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人群肠道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及耐药情况研究
下一篇:两种PGJ2纳米粒促进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