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我国的电力结构分析 | 第12-13页 |
1.1.2 “两个细则”考核指标的实施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 单元机组AGC性能指标分析 | 第20-30页 |
2.1 燃煤发电机组负荷调节能力分析 | 第20-23页 |
2.1.1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基本运行策略 | 第20-21页 |
2.1.2 协调控制策略下影响机组负荷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2.2 火电机组AGC性能指标 | 第23-28页 |
2.2.1 机组参与AGC调节的过程分析 | 第23-24页 |
2.2.2 机组参与AGC调节的考核指标 | 第24-26页 |
2.2.3 机组AGC调节性能考核电量计算 | 第26页 |
2.2.4 单元机组AGC性能指标计算 | 第26-28页 |
2.3 小结 | 第28-30页 |
3 高压加热器切除后机组稳态特性分析 | 第30-46页 |
3.1 基于流体网络的热力系统分析 | 第30-35页 |
3.1.1 流体网络的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3.1.2 热力系统流体网络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3.1.3 计算模块的开发 | 第33-35页 |
3.2 基于VISIO的流体网络关联矩阵自动填充技术 | 第35-39页 |
3.2.1 Visio文件中定义模型 | 第35-36页 |
3.2.2 Matlab与Visio的交互技术 | 第36-39页 |
3.3 高压加热器切除机组的热力计算 | 第39-44页 |
3.3.1 高压加热器切除在Visio可视化模型中的表达 | 第39-42页 |
3.3.2 高压加热器切除机组稳态分析 | 第42-44页 |
3.4 小结 | 第44-46页 |
4 高压加热器切除后机组动态特性分析 | 第46-60页 |
4.1 基于机理的加热器动态特性分析 | 第46-53页 |
4.1.1 三段式加热器建模 | 第47-50页 |
4.1.2 模型的构建与仿真验证 | 第50-53页 |
4.2 加热器切除机组动态性能分析 | 第53-58页 |
4.3 小结 | 第58-60页 |
5 考虑加热器切除的单元机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0-82页 |
5.1 不考虑回热器蓄热作用的单元机组模型 | 第60-61页 |
5.2 ADOMIAN分解法在单元机组非线性动态模型中的应用 | 第61-66页 |
5.2.1 Adomian分解法简介 | 第61-63页 |
5.2.2 单元机组微分模型的求解 | 第63-66页 |
5.3 基于HKA的单元机组模型参数辨识 | 第66-71页 |
5.3.1 HKA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66-67页 |
5.3.2 HKA算法的检验 | 第67-69页 |
5.3.3 辨识数据 | 第69页 |
5.3.4 模型参数的辨识 | 第69-71页 |
5.4 考虑回热器蓄热效应的单元机组建模 | 第71-78页 |
5.4.1 基于汽轮机级组与回热器耦合结构的系统模型分析 | 第71-74页 |
5.4.2 回热加热器蓄热过程传递函数分析 | 第74-77页 |
5.4.3 计及回热影响的单元机组数学模型 | 第77-78页 |
5.5 模型的对比校核 | 第78-81页 |
5.5.1 考虑回热器蓄热的汽轮机系统模型的验证 | 第78-80页 |
5.5.2 考虑回热影响的单元机组模型仿真验证 | 第80-81页 |
5.6 小结 | 第81-82页 |
6 高压加热器切除对机组AGC性能指标的影响 | 第82-96页 |
6.1 火电机组控制策略分析 | 第82-86页 |
6.1.1 汽轮机功率和主汽压力给定值生成算法 | 第83-85页 |
6.1.2 前馈算法的实现 | 第85-86页 |
6.1.3 控制系统主控制器 | 第86页 |
6.2 协调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第86-92页 |
6.2.1 协调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 第86-88页 |
6.2.2 控制逻辑参数优化 | 第88-92页 |
6.3 基于协调控制系统的高加切除仿真研究 | 第92-95页 |
6.4 小结 | 第95-96页 |
7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6页 |